《武夷山志》序
(原文)武夷山在崇安南三十里,周迴百二十里,昔有神降于山,自称武夷君,山因得名。汉以来见诸祀事者,①历历可稽。②山之西南隅有清溪发源,毛竹洞湾环九曲在群峰之下此景尤胜者。至若峰峦奇秀,岩壑邃幽,泉石清妍,林木蓊蒨;③与夫琳宫梵刹之弘丽,禅房道院之幽寂;先儒之精舍书堂,道人之丹炉药灶,又若栈架舟船,④函藏仙蜕之类,⑤不可殚举。⑥
山旧有志,宋户部侍郎刘夔尝修之,后毁于兵燹,⑦元至元中,上清道人程方远寓山中,复修之。则凡山中所有者,莫不具焉,获览是编,虽未尝履其地,而灵踪胜迹概可见矣。
於戏,⑧“维岳降神,生甫及申,”⑨诗人有是言也。而斯山灵秀不但产乎飞走之属、⑩花果之类,其清淑之气钟于人,多聪敏杰特之士。若是邑刘韬之忠节,子羽之政事,胡安国之文章,刘屏山之学行,
皆足为名教重。
观韩无咎《武夷精舍记》、朱文公《武夷图序》、
赵清献《游山诗》,
或喜其幽静而聚徒讲学,或因其胜概而发诸歌诗,岂仙翁释子神异幻化之足尚哉。
崇安大尹括苍金君景福,善于抚字,
有循良风,
公暇博访古迹,旁求遗书,得武夷山旧志一编,凡七卷,即方远所重修者,复加校正以传,其志可嘉已。间驰书征文为序,因书此以弁其端。
注释:①见诸——诸,等于“之于”两字连用。之,代词指上文武夷山。祀事,名山大川,各朝都有祭祀山神的制度,祀事指祭祀山神之事。②历历——清楚明白。③蓊(滃 wěng粤音拥)蒨(堑qiàn)——蓬勃茂盛貌。④栈架——在悬崖上搭建的过道;舟船,渡船。⑤幽藏——在古洞中修道;仙蜕,留下凡尸,得道升天去了。⑥殚(单dān)——尽。⑦兵燹(冼xiǎn)——战火。⑧於戏——音义同“呜呼”,感叹声。⑨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这诗由《诗经·大雅·崧高》:“维岳降神,生此甫申”而来。岳,指河南之中岳嵩山。甫指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申指周宣王的母舅申伯。按全文分析,此句诗出自赵清献的《游山诗》,详见注。⑩飞走之属——飞,指禽;走,指兽。飞走之属即禽兽之类。
胡安国——(1074-1138),南宋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和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原籍福建崇安。
刘屏山——(1101-1147),字彦冲,号病翁,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学术界称屏山先生。刘子的父兄都是著名的抗金将领。青年时代以父荫授承务郎,辟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幕属。靖康之变时,其父刘韦出使金营被扣押,不屈自杀,以忠义气节闻名于世。
名教——以正名定分的封建礼教。
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中国古代先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赵清献——指北宋名臣赵抃 (biàn),清献为其谥号。赵抃 (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景佑进士,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史”。后历知睦州、虔州、成都。神宗初升参知政事(丞相)。反对王安石变法,改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等。有《赵清献集》。
崇安——福建县名。大尹,县令。括苍,山名,在浙江省。山多栝树,故名。后讹成“括苍”县名,即浙江丽水县。
善于抚字——古时称地方官为“牧”,百姓为牛羊。这个“抚”字就是放牧人在牛羊身上慢慢抚摸,比喻善于用安抚的政策,怜悯百姓。
循良——遵纪守法。
(译文)武夷山在崇安县南面三十里,周围一百二十里,昔日有神仙降落在山上,自称武夷君,山因此得名。汉代以来在祭祀的记事,清晰分明可以稽查,山的西南角有一条清溪(发源地:毛竹洞),回环九曲在群峰之下,这个景色尤其美丽。至于峰峦奇秀,岩壑清幽深邃,泉水岩石清晰美好,林木郁郁葱葱。仙宫寺院的宏伟壮丽,禅房道院的幽静;前代大儒的精舍和书堂,道人的丹炉和药灶,还有从峭壁上架起的栈道,过溪流的舟船,内中蕴藏着神仙飞升后的遗迹,不可一一列举。
武夷山旧时有志,宋朝户部侍郎刘夔曾经修辑过,后来毁于战火,元朝至元(1264)年间,上清道人程方远寓居山中,又修辑过《武夷山志》。总之山中所有的事情,志里无不记载呀,得到阅览这本志,虽然未曾到过那地方,而灵踪胜迹都可以看见了呀。
唉,嵩山的神灵从天而降,然后又产生了尹吉甫与申伯等辅助贤臣,《诗经》中确实有这样话。而这座山的灵秀不但产生飞禽走兽的物种、花果的种类,它的清淑之气凝聚成人,产生许多聪明敏捷特别杰出的人士。如崇安县刘韬的忠烈,子羽的政事、胡安国的文章、刘屏山的学问德行,都足以成为正宗礼教的楷模。观看韩无咎的《武夷精舍记》、朱熹的《武夷图序》、赵抃的《游山诗》,或喜欢它的幽静而聚集学生讲课,或因为它的胜景感慨而抒发于诗歌,岂是神仙武夷君幻化出这座武夷山而致今日如此崇高的声望呢。
崇安县令栝苍县的金景福,善于抚恤民众,有奉公守法的风范,公务闲暇时广泛地寻访古迹,四处征求遗书,得到旧《武夷山志》一本共七卷,即程方远重新修辑过的那一本,又加以校正以流传。金景福县太爷这种精神可嘉,寄书请求我作序言,因此写了这篇文章放在它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