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翰林院学士王公景彰墓碑铭
(原文)翰林院学士王公卒之十有五年,其子应天府儒学训导贯,①始具事状来请曰:“先君弃世时,贯兄弟俱幼,不及请铭当世立言君子,今宰木已拱,②墓道之石未有刻词,罔有昭于幽潜,倘畀一言铭之,存殁知感也。”予记洪武季年,助教国子,公居翰林,获接绪论,③启迪良多,自公捐馆,④思之弗置,今有贯之请,乌得以不腆之文辞乎。⑤
按状,公讳景,字景彰,自号常斋,姓王氏,世为括苍松阳人,⑥唐观察使朗之后,⑦代有闻人,宋南渡以从龙功得官者十有三人,⑧遂为大族。七世祖利政高州助教,⑨六世祖祖光大理评事。⑩越二世,讳宗儒,仕至国子祭酒者,曾大父也;讳可仕,卓有学行,乡邑推尊者大父也;父讳必庄,博极群书,通性理之学。
公自幼聪敏异常,而有至性,十岁通《尚书》,十五举业成。时元鼎已沸,乃辟常斋以屏世纷,益求性命道德仁义之说,期于实践,凡经史子集,
涉猎殆遍,
发为文章,高深雅健,得古作者意。当国朝洪武三年,郡邑交荐,不就,又明年,由科目进,其父语之曰:“吾家世受宋爵,暨元不竞,
汝生命在斗箕,
此其兆也。当思先世以儒道显,希圣贤之迹,
立身行道,非止于事亲,当移忠于君也,汝其勉之。”公拳拳服膺。
及至京,除凤阳怀远教谕,时方兵燹后,学校甫兴,日与诸生披荆棘、建学宫,讲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亹亹无倦,
士子多有成就,上于天官,考为九州二十五县最,命未下,而父卒,闻讣,哀号顿绝,复苏,凡治丧,悉从古制。服除,
有旨征天下博学之士,浙江布政使安然以公应诏,
既至,访以治道,
日直翰林,
随班朝见,锡宴西序,
制藩王朝觐仪,
改《赐日本书》,作乐章,与《京城钟楼记》,太祖皇帝皆亲览。寻升大名开州知州,发其素蕴以施于政,宽而平、明而恕,不为浅功近利,民皆安之。复修学宫、建坛墠、
劝农桑、均赋役,得新籍户三千口,若干田赋,称是。会以疾归乡里。
明年,征赴阙,御书姓名于策命,检核山东诸司,
笺奏日,
给食大官,亡何,
授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与右布政使韩宜可俱乘传至官,夙夜祗若以承流宣化为己任,
振纪纲,恤民隐,厚风俗,清吏弊,善彰恶瘅,
百司肃然,上下虚心属目,冀见真儒之用。
不意有以税粮挠法者按之不伏辜,上章诬以事,与韩同谪居云南临安,箪瓢屡空,不以介意。日以经史自娱,虽故人餽遗,非义者一不受,自总兵西平侯及文武缙绅,
莫不礼重之。仰思朝廷,声教轶于前代,
撰《铙歌》二十,《平云南颂》一,铺扬圣德,以润色鸿业。
其为碑、铭、记、序、杂文又若干卷。洪武季年召回,入翰林,会太夫人顷卒,
守制于家,服阕回京。
太宗即位初,授翰林侍讲,未几升学士阶奉政大夫,居清华之地,
掌丝纶之命,
日承顾问,宠眷益隆。及修《太祖高皇帝实录》与《永乐大典》,俱为总裁,书成,赏赍优渥。
复督清文武,官贴黄,
举有成绩。两典文衡,
去取至公,号为得人,六年以疾终于官,葬江宁凤栖乡之原。
元至元丙子(1336)四月十五其生之辰,永乐六年戊子(1408)七月十三其卒之日,享年七十有三。配毛氏先卒,
继李氏,丈夫子五:曰宏、曰荆,曰诚、曰信,克承其家。曰贯癸卯贡士,即速铭者。
女二人,长适同邑周某,次适镇抚戴贵,孙男四,孙女四,尚幼。
洪惟国家抚有万方,民物康阜,宜有博学耆俊之士咏歌德业,以贲饰一代之盛。而公奋由科第累官至藩臣,虽暂屈复伸,终跻翰苑用,能以弘才硕学典司帝制,黼黻皇猷,
润色鸿业,为当代伟人。究其平生,克孝输忠,服仁履义,宜享百龄,乃七秩有三而止耶。其文章为当世所重,在翰林有《玉堂稿》,在黔中有《南诏稿》,藏于家,既叙其事,复系以铭,铭曰:
有伟王公,观察之裔。自唐迄宋,代有禄位。宗支蕃硕,蔚为名宗。
诗礼相承,文学是崇。国家龙兴,显用儒术。公由科第,幡然而出。
首振文铎,寻剖郡符。教化聿兴,卓有令誉。养疴未几,应诏而起。
出参大藩,政声赫炜。青蝇兴谤,白璧奚伤。谪居黔中,不易厥常。
受知元戎,缙绅加礼。文章愈奇,志节益励。恭承召命,万里回京。
职预纂修,弥光以享。曾未几时,荣升院长。
宠遇日隆,士类敬仰。
论思献纳,期竭厥忠。胡不憖遗,
翛然告终。凤栖之原,是为玄宅。
墓石有辞,过者必式。
注释:①应天府——朱元璋建明皇朝于此,正统六年改名南京。②宰木——墓道两边所植树木;已拱,两边树阴相连。③获接绪论——得到听讲著作的中心思想。④捐馆——死亡的代词。人死了,自然把家业一概抛弃。⑤乌得——怎可;不腆,不优美。⑥括苍——山名,因山上多栝树,又写作栝苍,在今浙江丽水县。⑦观察使——官名,位稍低于节度使。⑧宋南渡——南宋高宗赵构在建炎初(1127)南渡长江迁都杭州,改名临安的事件。⑨高州助教——高州,广东府名,府衙在茂名。助教,即训导,是教谕的助手。学官之一。⑩大理评事——大理,又叫大理寺,国家掌刑狱的机构;评事是属下官员,掌审理罪案。国子祭酒——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的第一把手。
性理之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汉儒治经,侧重训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
元鼎已沸——元朝末年动乱已十分厉害。
经史子集——经指《六经》,史指各朝史实,子指诸子百家,集指后世文集。
涉猎——浏览、阅读面广而不深入钻研。
暨元不竞——到了元朝无心功名利禄。
生命在箕斗——你这辈子的命运在指纹上已决定了。这是古人认知的缺失,不可信。
希圣贤之迹——追随圣贤的脚步。
拳拳服膺——真心实意地牢记于心并努力执行。
兵燹(冼xiǎn)——战火,战乱。
亹亹——亦作“娓娓”,说话多而动听的样子。
服除——孝期完(27个月),孝服除下。
布政使——地方行省行政最高官员,与按察使、都指挥使为地方行省三巨头。安然,人名,姓安名然。
访以治道——当面考他施政上的办法。
日直翰林——直通“值”,每天在翰林院值班。
锡宴西序——锡宴即赐宴。西序,指文华殿西厢。
制——原义是帝王亲笔所写,此处为帝王代笔。
建坛墠(善shàn粤音善莞音线)——起祭坛。墠,场地。
策命——此处指圣旨。
检核——检查核实;诸司,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笺奏日——将奏章封好上奏时。
亡何——没多久。
夙夜——早晚;祗(支zhī)若,敬顺,诚心诚意。承流宣化,贯彻中央精神。
善彰恶瘅——扬善惩恶。瘅(丹dān),憎恨。
税粮挠法——征收粮税违法。伏辜,伏罪。
缙绅——详见685篇注③。声教——国家的声威和教化。
鸿业——国家大业。
太夫人——母亲。顷卒,突然死亡。
服阕(确què粤音缺)——孝期满。
清华之地——清闲而有体面的地方。
丝纶之命——皇帝诏书之命。《礼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意思是说:王言初出如丝线,到推行全国则大似绳。
优渥——优厚。
官贴黄——圣旨以黄纸写,要修改处贴上黄纸,故贴黄指代皇上起诏书。
两典文衡——两次负责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人才。
江宁——江苏南京属县。
丈夫子——长大成人的儿子。
速铭者——要求写铭的人。
典司帝制——掌管起草诏书。
黼(府fǔ)(弗fú )——官服上的图案,引申为辅助。
寻剖——不久分掌;郡符,掌管一郡之政令。
青蝇——比喻进谗言的小人。
弥光以享——弥光,天光,即天恩;以享,承受得到。
荣升院长——院长,指翰林院院长。
论思献纳——将议论与思考提供给皇上参考。
胡不憖遗——为什么不留下这个老人。憖(印yìn)甘心。
过者必式——经过的人必定拿他作为榜样。
(译文)翰林院学士王公死了有十五年,他儿子应天府儒学训导王贯,刚才拿着简历来请求说:“先父逝世的时候,王贯我兄弟都年幼,来不及向当代名家请求写碑铭,先父坟墓如今墓道两边树木树荫相联,墓碑上未有刻词,无法昭示于地府,如果能够给予一篇文章铭记他,生的死的都不尽感激呀。”我记得洪武晚年,任国子监助教,王公位居翰林,获得他言简意赅的教诲,启迪很多,自从王公走后,思念不断,如今有王贯的请求,怎能够以不美的文辞推辞呢。
按事状,王公名叫景,字景彰,自号常斋,姓王氏,世代是浙江括苍松阳县人,唐朝观察使王朗的后裔,代代官宦不断,宋朝南渡以跟随皇上的功绩得到官职的有十三人,于是成为大族。七世祖王利政是高州助教,六世祖王光是大理寺的评事。隔了两代,叫王宗儒的,官为国子监祭酒,那是曾祖父呀。名叫王可仕,最有学问品行,被乡县敬重的就是祖父呀。父名必庄,博览群书,精通理学。
王公自幼聪明敏捷,而生性厚道,十岁通晓《尚书》,十五岁中举人,当时元朝天下已经大乱。就建“常斋”以避开世事的纷纭,更加追求性命道德仁义的学说。在人生中实践这些理论,凡经史诸子的文集,浏览将尽了,融会在文章中,高深古雅稳健,得到古时候作者的意境。当国朝洪武三年(1370),郡县交相举荐,不去,又明年,由科举进身,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家世代受到宋朝封爵,到元朝无意功名,你的命运在指纹里,这就是先兆呀。应当想到先世,走科举成名的道路,追随圣贤的脚步,立身行事。并非止在于事亲,应当移忠义于君王呀,你应当勉励自己。”王公诚恳地记住并付之行动。
到了京师,授凤阳府怀远县教谕,当时战火刚过,学校刚刚兴起,每日与学生一起,披荆棘、建学宫,讲明白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理,娓娓说教不知疲倦,士子多数有成就,上呈于吏部尚书,考核为九州二十五县之最优。任命未下来而父亲死,闻听讣告,顿时哀号欲绝,苏醒之后,凡治丧一切都遵照古制进行。服满解除,有圣旨征集天下博学的人士,浙江布政使安然点名他来应诏,到来后,问他施政措施,每日值班在翰林院,随班朝见皇上,赐国宴在西厢,代皇上起草制定藩王朝觐的仪式,修改给日本国的书信,创新《乐章》与《京城钟楼记》。太祖皇帝都亲自观看。不久升任大名府开州知州,将学识用于施政,宽而平和,明察而宽恕,不做浅功近利的事,民众都安居乐业。又修建学宫、建设祭坛,劝导农桑、均衡赋税与劳役,得到新落籍的三千户人口,若干田赋,治理受上级肯定,适逢因病回归乡里。
明年应召赴宫廷,皇上书写姓名于任命书上,查核山东几个司,奏章上奏之日,皇上给予大官饮食。不久,授山西布政使右参政,与右布政使韩宜可都乘坐驿站的马车到任所。日夜诚心诚意地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己任,振作纲纪,体恤民众的痛苦,醇厚风俗,清除吏弊,表扬好的、斥责恶的,所有机构顿时风气扭转。众人没有成见,盼望着看见真儒大展拳脚,想不到有征收粮税者受审不服罪,以事诬告,和韩宜可一同贬到云南临安府居住。米缸无米,不以此介意。每日以经史自得其乐,虽然故人馈赠,非义者一定不接受,自总兵西平侯以及文武士大夫,无不尊重他。仰思朝廷,声威教化盛于前代,撰写《铙歌》二十章,《平云南颂》一篇,讴歌圣上的恩德,来渲染王者的事业,他写作碑文铭记杂文又有若干卷。
洪武晚年召回朝廷,进入翰林院。遇到太夫人突然死亡,守制在家,守丧期满除服回到京城。太宗皇帝即位初,授予翰林侍讲,不久升为学士阶奉政大夫。代写诏书,居清华之地,奉皇命代写诏书,每日承受顾问,宠眷更加隆重。到修辑《太祖高皇帝实录》与《永乐大典》,都作为总裁,书完成,赏赐优厚。又督办厘清文武百官,都有成绩,两次作同考官为国取才毫无私心。任命王公,可以说朝廷得人。永乐六年因病死在官任上,埋葬在江宁县凤栖乡的高地上。元朝至元丙子(1336)四月十五他的生辰,永乐戊子(1408)七月十三是他死之日,享年七十三岁,元配毛氏先死,继娶李氏,儿子五个,叫宏、叫荆,早死,叫诚、叫信,能够继承他的家庭。王贯是癸卯贡士,即催促铭记的人,女二人,长女嫁同县的周某,次女嫁镇抚戴贵,男孙四个,女孙四个,尚年幼。
国家一统天下,国富民安,适宜有博学年老而才能优异的人士歌咏德业,以文章粉饰一代的强盛,而王公发奋由科举出身,累官到地方大官,虽暂时委屈又得伸张,终于翰林院任上。能够以弘才硕学应用于实践,负责起草诏书,辅助皇图。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成为当代的伟人。考察他的生平,能够尽孝尽忠,热衷仁义,应享百岁,为何七十三岁就终止了呢。他的文章被当世所推重,在翰林院著有《玉堂稿》,在黔中著有《南诏稿》,藏在家中。叙述他的事,又附上铭,铭说:
翰林学士之王君,唐朝御史之后人。唐去宋来年代久,为官为吏每相循。
树大根深枝叶茂,而今宗族盛如云。诗礼相承好传统,文采风流自出尘。
文运兴邦逢盛世,举用鸿儒作重臣。王君出身自科举,扶摇一路上青云。
首先执教于儒学,继作州官更爱民。教化大兴育桃李,满腹经纶誉远闻。
一时抱病归家养,应诏之时再奋身。布政司中作参政,声名显赫又逢春。
变生不测遭谗口,贬到云南以守贫。总兵大人每礼遇,珍重斯文有缙绅。
百尺竿头文更好,气节而今更不群。恭承召命辞知己,万里回京宠顾频。
职列编修能敬业,诏书润色倍留神。秋月春花时未久,荣升院长帝王恩。
宠遇正如朝日上,斯文敬仰更欢欣。正想筹谋匡帝业,竭尽精忠为国勤。
奈何天不怜遗老,撒手西归大梦真。凤栖乡畔好风水,安置英灵建此坟。
墓石刻辞颂公德,路人作则重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