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生诗集》序
(原文)三先生诗者,我樵云李公文彬与其弟牧庵李文昭、其子巢翠伯震之所作也。樵云在国朝洪武纪元之初全城归附,累官至浙江参政、刑部尚书,终于靖江王相。①牧庵学行淳懿,志向高洁,为州里所尊,以寿终于家。巢翠博学多能,以才被荐历职郡邑,终于光禄寺丞。②
三先生抱雄才奥学,遭际圣明,醺酣太和之气,③贯彻于身,表里冲融,涵泳变化,④其气益昌,故发而为诗,雅丽典则,蔼然和平之音,诚足以鸣国家之盛。至其态度声响,如出一机轴,⑤盖由讲贯有素,授受有自,不然,何一门兄弟父子皆工于诗耶。
巢翠子公瓛、⑥公玖以所选三先生诗来请曰:樵云、牧庵诗,厄于回禄,⑦多已亡佚,怜惟先子所作颇富,⑧虽袭藏惟谨,而人争传诵之,不敢私于家,通选一编,欲寿诸梓以广其传,⑨幸一言为序。予与巢翠缔交有年,乌可以不敏辞乎。⑩
夫古之人有望于子孙者,虽一器物之微,尚识其下期为子孙永宝用之,况制作乎。於戏,
和氏之璧未足珍也,
隋侯之珠未足贵也,
惟能宝藏先世所作,传于永久,斯为至珍至贵焉。公瓛兄弟于三先生之诗,不惟珍藏之,复能汇选梓行,以昭先德,可谓知所重矣。若夫樵云勋名,牧庵隐操,
巢翠治行,
四方人士咸能言之,不待予言之赘,姑书其概云。
注释:①靖江王相——朱元璋建立明皇朝后,每个儿子都封王。靖江,属江苏省。靖江王相,给靖江王出谋划策的官员。②光禄寺丞——光禄寺是专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招待酒宴之官。有光禄寺卿、少卿及寺丞,主簿等。光禄寺丞是辅助少卿施政的官员。③醺酣太和之气——饱浸升平之气。④涵泳变化——融会贯通。⑤如出一机轴——比喻十分相似。⑥瓛(桓huán)——同“桓”,玉名,此处用于人名。⑦回禄——火神,此处解作火灾。⑧先子——已逝世的父亲。⑨寿之梓——寿,经久;之,代词,指三先生之诗;梓,古人常用梓木雕版印刷,引申为出版。寿之梓,将诗作出版以图经久流传。⑩乌可——怎可;不敏,谦词,不够聪明。夫(音扶)——置于句首,表示发表议论。
於戏——音义同“呜呼”,感叹声。
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和氏(卞和)所得的宝玉,叫和氏璧。
隋侯之珠——传说中的宝珠。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见大蛇于江中衔珠报之,因曰隋侯之珠。
隐操——隐居的高尚情操。
治行(杏xìng)——在治理地方中表现出来的道德。
(译文)三先生诗集,是李文彬(号樵云)和他的弟弟李文昭(号牧庵)文昭的儿子李伯震(号:巢翠)的诗作呀。李樵云在国朝洪武初年率领全城归附大明,做官至浙江参政、刑部尚书,做官至靖江王相时逝世。李牧庵德才兼备,志向高洁,被州里的人尊重,老死家中。李巢翠博学多才,被推荐经历郡县的职务,死在光禄寺丞的职位上。
三位先生才学精深,正逢盛世,升平气象,沐浴全身,身心平和,融会贯通,底气更足,因此抒发成诗,典雅庄重,充满着平和之音,真正能彰显国家的繁荣富强。至于他们的态度和声调,如出一辙,都因为长期讲习,一脉相承,如果不是,为什么一家兄弟父子都工整于诗呢。
李巢翠的儿子李公瓛、李公玖用他们所选辑三位先生的诗来请求说:“李樵云、李牧庵的诗遭受火灾,多数已经消失,只是怜惜先父的诗作颇为丰富,虽然谨慎珍藏,但人们争着吟诵它,所以不敢私自收藏在家里,全部选辑一册,想长久保留,刊印以扩大它的流传,希望得到你的文章作为序言。”我与李巢翠结交多年,怎可以才疏学浅为由推辞呢。
古时候的人有寄望于子孙的事,虽然是一件器物那么微小,还在上面做个标记希望作为子孙永远宝贵地利用它,何况是著作呢。唉,和氏之璧不足以珍惜呀,隋侯之珠不足以珍贵啊,惟有能够宝贵地收藏祖先的著作,流传于永久,这才是至珍至宝贵的啊。李公瓛兄弟对于三位先生的诗,不但能够珍重地收藏它,又能够汇集起来筛选编辑刊印发行流传,以此昭示祖先的美德,可谓知道所以重要了。好如李樵云的功名、李牧庵恬退的操守、李巢翠的执政道德,四方人士都能够讲出来,就不需要我重复累赘了,姑且书写他的大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