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承德郎太仆寺丞杨君墓碣铭①

1406 故承德郎太仆寺丞杨君墓碣铭

(原文)君讳文达,字永大,姓杨氏,湖广衡州府蓝山县人。曾大父仁夫,大父均玉,父斌卿,今赠承德郎、太仆寺丞,母陈氏,赠安人。君颖敏有才识,好交游,重然诺,遵礼迪义,志迈常流。永乐四年,以才选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善于毗赞,时蹇忠定公为尚书,特加器遇。后从工部尚书宋公董催营造北京宫殿木植于四川。公性严毅,随行者鲜有当其意,于君独加礼貌,永乐八年,太宗文皇帝亲率六军扫荡沙漠,君预扈从之列,早暮敬慎,为同列推重,十七年升太仆寺丞阶承德郎。同寅协恭,罔有牴牾,每岁考牧江淮养马郡邑,驭下若束湿,尤勤比较,马大蕃息。

后丁内艰,守制于家。本寺少卿甄实等,以其谙练马政,奏乞起复。诏允其请。既复任,感激图报,益力孳牧。img军民咸沐其惠,由是政誉上闻,赐敕褒励,荣及其亲。宣德七年,躬率属官,送马赴北京,既竣事,以疾终。有旨命兵部给官舟送柩南还安葬。讣闻,缙绅君子以及平昔交游,img莫不伤悼,以其素有所蕴,而未究厥施也。

洪武辛亥二月二十四其生之辰,宣德壬子九月初十其终之日,享年六十有二。娶萧氏,封安人,先卒。丈夫子三:img曰昶、曰晟、萧出,曰昱,侧室张出,俱克承其家,女五人,皆适名族,孙男五:瑛、琛、瑄、瑾、琭,琛以明经中京闱试,img授无为郡庠训导,img孙女三,曾孙男二。卜宅兆于邻郡道州宁远县大洞之原坤未向,img襄事既毕,昶以墓道之石未有刻词,罔以彰宠恩、昭潜德,以兵科都给事中陈常所为状,来乞铭。

按状,其先山西大同人,宋建隆中有讳从荣者,以武功历官至太尉,封荣国公,子璋山,雍熙中荫授指挥使,后拜征南将军,征湖南郴桂诸郡,img不妄杀,人德之,后守蓝山,因家焉,及卒,乡人立祠祀之。蓝山之有杨氏,实自征南始,迨今族属蕃茂,为邑之望,元季斌卿公复能举义兵,保障乡邑,众推为都将,img有惠泽及人,而君遭逢圣明,历职有声,致蒙敕命褒崇,荣及其亲,盖有光先世矣。既序其事,复系以铭,铭曰:

蓝山之杨,始于征南。族大而蕃,世德尤覃。img

都将嗣兴,而克趾美。功书幕府,img惠及邑里。

君为胤子,才识俱优。擢官郎署,img有为有猷。

扈从董工,茂著劳绩。逮迁仆寺,考牧是职。

秉心励操,奚让古人。国马蕃息,能誉四闻。

九重知名,img命书褒美。匪惟一身,荣及考妣。img

下协人望,上受主知。方期峻擢,以大厥施。

天不憖遗,img仅享中寿。子孙振振,img获报亦厚。

眷彼大洞,有隆新阡。焯德以铭,百世其传。

注释:①承德郎——是明朝时正六品的官职。②湖广——湖南湖北的合称。③吏部文选司——官署名,专掌文职官员的选授、铨叙、勋阶、改调、推升等事;主事,职位仅次员外郎。④毗(皮pí)赞——协助。⑤永乐八年,太宗文皇帝亲率六军扫荡沙漠——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七年御驾亲征本雅失里,永乐八年还,此处记载时间略有误。⑥扈从——随从。⑦同寅协恭——同事齐心。⑧束湿——湿的布才束得紧,比喻掌控严厉。⑨比较——对战马的操练。养马犹养兵,为备战而设,不能懈怠。⑩内艰——母亲逝世。img益力孳牧——更加用心在繁殖马匹上。img缙绅——详685篇注③。img丈夫子——长大成人的儿子。img明经——通晓《六经》之经义。中(仲zhòng)京闱试,指礼部会试合格,即成为贡士(后来殿试落选,不明言)。img无为郡庠训导——无为郡,属安徽省;训导,乡儒学教谕的副手。img道州——属湖南永州府。img郴桂——郴州、桂阳img都将——本是五代时的武官名,此处非朝廷命官,而是民众推举,是个山寨官名。img覃(谈tán)深。img幕府——元帅统兵在外,功劳簿在帐中,幕府指将帅之营帐。img郎署——六部属员。尚书居厅中坐镇,其余在两廊办公,故称郎署(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带一个郎字)。img九重——帝王自称天子,居九重天之上。九重指帝王。img考妣——称已逝世的父母。img憖(印yìn)——甘心。天不憖遗,老天何不留下这老人。《诗经、小雅、十月》“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img振振(真zhēn)鼎盛的样子。

(译文)君名文达,字永大,姓杨,湖广衡州蓝山县人。曾祖父杨仁夫、祖父杨均玉、父杨斌卿。现在赠承德郎、太仆寺丞,母陈氏,追赠安人。杨君聪明敏捷有才识,好交友,守信用,热衷礼义,抱负不凡。永乐四年(1406),以才选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善于辅助,当时蹇忠定公为尚书,待他分外赏识,后来跟从工部尚书宋公在四川总领督促营造北京宫殿的木材。宋公性格威严,他身边的人很少有得他满意的,惟独待杨公礼遇有加。永乐八年(1410),明太宗文皇帝(朱棣)亲率六军征本雅失里,君参预扈从的行列,早晚恭敬谨慎,被同行的人推重。永乐十七年升为太仆寺丞进官阶承德郎,同寅齐心,没有矛盾,每年考察江淮郡县养马的情况,管束下人严厉,尤其勤于比赛,马匹得到很大的蕃殖。

后来遇到母丧,守制在家。太仆寺少卿甄实等人,因他熟悉训练马政,奏报请求起复官职。圣旨允许他们的请求恢复任职。杨公感激图报,更加努力于繁殖牧养。军民都感受到他的好处,于是马政声誉被皇上知道,赐敕令给予褒奖勉励,因而荣宗耀祖。宣德七年(1432),亲自率领属官,送马到北京,完成事务后,不幸病故。有旨命令兵部给予官船运送灵柩南归安葬。死讯听闻,缙绅君子以及平时交游的人,无不伤感哀悼,以他向来满腹经纶,而终究未能得到施展呀。

洪武辛亥(1371)年二月二十四是他的生辰,宣德壬(1432)子九月初十是他死之日,享年六十二岁。他娶的萧氏,封为安人,先死。子三个:叫昶、叫晟、萧氏生,叫旻,侧室张氏生,都能够独当一面。女五人,都嫁给著名的宗族,孙男五个:瑛、琛、瑄、瑾、琭,杨琛以明经考中京闱考试,授予无为郡学校训导,孙女三个,曾男孙二人,卜葬的坟墓在邻郡的道州宁远县大洞的高地坤未方向,丧事办完,杨昶以墓道的石碑未有刻词,无法彰显皇恩,展示逝者的德行,以兵科都给事中陈常所写的履历来请求作铭。

按照履历,他的祖先是山西大同人,宋朝建隆(960-961)年间有名叫杨从荣的人,以战功官升至太尉,封为荣国公。儿子杨璋山,在(984-987)年间,庇荫授予指挥使,后来官拜征南将军。征讨湖南郴州桂阳几个郡,不妄杀,人们感激他的恩德,后来守蓝山,因此安家在这里。到死后,乡人立祠祭祀他。蓝山县所以有杨氏,实是自征南开始,迄今族属蕃茂,成为县里的望族,元朝末年杨斌卿公又能够发动义兵,保障乡县,众人推举他为都将,能造福一方,而杨君遇上圣明,官声颇佳,而得到敕命褒奖,荣及亲人,那是有光于先世了。既序其事,又系以铭,铭说:

蓝山县杨姓,开始自南征。家族渐庞大,世代积德成。

都将继后兴,日益振家声。功记行军帐,邑里扬其名。

其子杨文达,才智属精英。吏部文选司,参赞受欢迎。

董工取木材,立功会经营。升官太仆寺,考牧懂行情。

坚心励节操,效古作尖兵。国马大增长,能誉更腾升。

帝王亦知道,褒奖到门庭。不仅身有光,父母获殊荣。

下面孚众望,帝主亦心明。方才望显赫,受命大施行。

天不留遗老,未能作寿星。儿孙却鼎盛,天报亦非轻。

看那大洞原,新建一坟茔。有铭张大德,世代永留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