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义门安素郑君墓志铭
(原文)君讳燧,字季资,别号安素,姓郑,系出荥阳,①其迁于歙,②于睦者,③则魏白麟之后始。自睦迁婺之浦江者,④又有自淮兄弟始。至冲素处土,才始合族而居,笃行孝义,⑤宋元旌其家,继继承承,代有显者。于是义门之名,著闻海内。君六世祖,太和龙湾税务提领;曾祖钦号青梿居士;祖涣,浦江主簿;父桐,字叔成,滁州州判,妣洪氏安人,君在娠七月而生,有至性,⑥聪敏过人。
初,宋太史讲道东明山房,⑦义门诸先辈多从其学,君时未弱冠,⑧已善笔札,太史有所著述,即命謄写,整整可观,太史深加器重,亲炙薰陶,既久,学问词章见称于人。洪武中,家被诬抅,⑨有拟徒役死于狱者,⑩例当补役,众难其行,叔成公奋然当之,时工程严急,费用不赀,
君夙夜忧惶,寝食俱废,竭力营办资金供应,工赖以完,公得释归,其同役工弗及程者,
后皆谪戍辽左,
人多君父子勇于义。
及公膺荐授滁州判之任,与安人俱。君岁时觐省,
甘旨之奉、
定省之礼,极乎孝诚,郡人士咸唶唶叹曰:
“此真义门子弟也!”后公督役卒于颍上,
君闻讣哀恸几绝,乃不远二千里,匍匐奉柩归葬,终三年之丧,不御酒肉。安人以寿终,其执丧亦如公焉,人多其孝。
佐理家政勤谨,接人待物,咸适厥宜,宗族乡党无不敬爱,蜀王闻其贤,欲具奏举用,竟以疾辞,非古所谓笃行君子者欤。生于元至正丙午二月二十八日,
今宣德癸丑六月十四日,
与亲友笑谈欢饮,归卧榻上,无疾而卒,寿六十有六,配朱氏有淑德,先卒,葬横山之原,至是与之同兆而葬,丈夫子一曰堣,
孙男一曰俍,
女孙一曰倕,
适黄景文。
堣痛惟君潜德弗昭,乃具行实来征铭。
予记永乐初,由国子助教出知滁州,
与州判公为同寅,笃通家之好,
素重君之为人,今有堣之请,焉得以不腆之文辞乎,31手辄序其家世之盛,与君行义之懿,而系以铭。铭曰:
繄郑之先,以国为氏。支分派析,绵延弗替。
有曰白麟,肇迹于魏。歙睦之宗,亦皆其裔。
载迁浦江,自淮兄弟。安素挺生,学行纯懿。
合族而居,力行孝弟。号曰义门,旌典荐至。
有蕃孙曾,食指千计。或业诗书,或膺禄位。
衣冠蝉联,克昌克炽。卓哉安素,所禀尤异。
笃守《六经》,复通文艺。拯亲于艰,人高其义。
力佐厥家,有光先世。横山之原,松槚苍翠。
佳城孔固,风气攸萃。铭昭其潜,辞亦无愧。
注释:①荥(形xíng)阳——在河南。②歙(涉sh——歙县,在安徽。③睦(木nù)——睦州,在安徽。④婺(务wù)——婺州,即今浙江金华市,古天文学称婺州处于婺女星的分野⑤笃行孝义——坚守孝义。对父母好为孝,对兄弟为义。⑥至性——忠厚纯朴,厚道⑦宋太史——指宋濂 (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⑧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其时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故称弱冠。冠(观gān),帽子。⑨诬构——被冤枉犯法⑩拟徒役——服劳役,充当民伕犯人补役——家人继续补缺。
用不赀(资zī)——费用巨大。赀,计量。不赀,无法计量。
弗及程——工作量赶不上工程进度。
谪戍——被贬去充军。辽左,即辽东,古称幽州,辖区今辽宁东南部
多——赞扬。
州判——州官副手。
安人——明清六品官妻封安人。
甘旨之奉——美食的孝敬。
唶唶(即jí粤音窄)——赞叹声
颍上——安徽县名。
笃行君子——道德高尚的君子。欤(余yú),疑问词,相当于“吗?”
元至正丙午——至正二十六年(1366)。㉓宣德癸丑——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
堣(余yú)——同“嵎 ”。
(良liáng)——完善。
倕(垂chuí)——人名。
潜德弗昭——阴德未被世人知道。
行实——履历。
由国子助教出知滁州——陈琏为叙事简便,隐去出任许州知府一段。
通家——世代有交谊之家。
不腆之辞——不美的文句(谦词)。
繄(医yī)——古文语助词,无义。
歙睦——在安徽的歙县与睦州
孝弟——对父母好为孝,对兄弟好叫悌(替tì)。弟同“悌”。
旌典——封建社会为表彰忠孝节义中有突出表现而颁布的奖项。荐至,多次来到。
食指——吃饭的人口。
衣冠蝉联——官宦不断。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佳城——坟墓的美称;孔固,很坚固。
(译文)郑君名叫燧,字季资,别号安素。郑姓出自河南荥阳,而分支迁到安徽的歙县和睦州的这些子孙,从魏国郑白麟的后代开始。从睦州迁到浙江婺州的浦江的,又有从淮河地区郑氏两兄弟开始迁来。到了郑安素处士,才合族而居。热衷孝义,宋元期间旌表他的家庭,连续不断,每代有显赫的人。于是义门的名声,大大扬名海内。郑君的六世祖,是太和龙湾税务提领;曾祖父郑钦号青梿居士;祖父郑涣,是浦江县的主簿;父亲郑桐,字叔成,是滁州州判,母亲洪氏怀胎七月而生郑君,郑君天赋极高,聪明敏捷过人。
当初,宋濂在东明山房讲学,义门几位先辈多数跟从学习,郑君未够二十岁,已经娴熟文墨,宋太史有所著述,就命他照原稿抄写,整齐严谨可观,太史公大为器重,亲自教导熏陶既久,学问词章见称于人。洪武年间,家庭被诬陷,有服劳役死于牢狱的人,按例要家人替补,众人觉得为难,叔成公奋然担当起这个责任。当时工程严峻紧急,费用巨大,郑君日夜忧虑惊惶,寝食都忘了,竭力营办,工程赖他得以完成,叔成公得以释放归来。一同与他劳役来不及完成工程的人,后来都被流放到辽东,人们赞赏郑君父子勇于承担的义气。
到叔成公获得推荐授予滁州州判的任命时与夫人同来。郑君都在年节时探望父母亲,美味的食品的奉献,晨昏定省的礼仪,极其孝顺诚恳,郡里人士都啧啧赞叹说:“这真正是义门子弟呀!”后来叔成公监督劳役死在颖上县,郑君闻听死讯哀恸几乎气绝,于是不远二千里,艰难护送灵柩归来埋葬,坚持三年的丧事,不食酒肉。安人以寿终,他做丧事亦如叔成公的丧事一般啦,人们称赞他孝义。
他佐理家政勤劳谨慎,待人接物,都十分妥当,宗族乡党没有不敬重他,蜀王听说他的贤德,想准备举荐任用他,郑君竟以病为借口推辞,岂不是古时候所说的美德君子吗。郑君生于元朝至正丙午(1366)年二月二十八日,今年宣德癸丑(1433)年六月十四日,与亲友笑谈欢饮,归来卧榻上,无疾而死,寿龄六十六岁。原配朱氏有贤淑的德行,先死,葬在横山的高地上,至此与她同地而葬。长大成人子一个,叫郑堣,男孙一个,叫郑俍,女孙一个,叫郑倕,嫁黄景文。
郑堣痛惜郑君不为人知的美德不能昭示,于是准备郑君的履历来征求铭文。我记起永乐初年,我由国子助教出任滁州知州,与州判公叔成为同事,两家有世代友谊,向来尊重郑君的为人,如今有郑堣的请求,哪能以不美的文章推辞呢,就为他序述他的家世的兴盛,和郑君行义的美德,而加上铭文。铭说:
郑之有姓,以国为根。宗派分支,世代相循。
号叫白麟,魏国之民。歙睦两族,亦其后人。
后迁浦江,自淮血亲。安素降生,品学兼纯。
合族而居,孝义声闻。号称义门,旌表频频。
百子千孙,盛大如云。或为耕读,或作官绅。
官宦相承,光似朝暾。杰出安素,如凤如麟。
信奉《六经》,文笔有神。脱亲危困,口碑纷纭。
力振家业,有光先君。横山原上,松楸长春。
新坟坚固,风水如津。铭示大德,句句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