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窗诗》序
(原文)靖康土沃宜竹,人多植为庭实、①为器用、为藩篱,岁长日蕃,如翠云张天,极望无际,诚可爱也。予友林希骞,亲在时有筠屋娱亲之所,刑部主事卢陵刘维德谪居靖康,尝为之记,后亲捐馆,②乃易其名曰:筠窗。间造桥东万卷堂请序于予。③
予闻希骞常开门授徒,性酷嗜竹,环所居植之,无虑数百科,乡人名多竹者,未或过之。遇风日晴美,叙朋友昆季其中,④赋诗酌酒以乐其乐,目因境豁,神情俱清,其乐殆有过于七贤六逸者,⑤缙绅先生有诗美之,⑥筠窗之名遂闻于人,可谓无负此君矣。
予他日予告南归,⑦径造万琅玕中,⑧以求王徽之之趣,⑨未审希骞能洒扫留坐,以罄宾主之欢否乎,姑书此以俟。
注释:①庭实——礼品陈于庭中的,叫做庭实。此处指作贡品的特殊美竹。②捐馆——死亡的代词。人死了,自然把馆舍诸物都抛下。③间造——最近来。桥东万卷堂,陈琏平生建两间万卷堂,这间在故乡桥东,在莞城同德街那间估计在退休后建。④昆季——兄弟。⑤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六逸——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六逸同隐的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攀上竹岩,可见到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自此沿溪而行,但见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杂树生花。这里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迄今人去已千载,流风余韵犹宛然”。而今的竹溪,虽已无复唐代碧玉千竿的胜境,但清流依旧,山月无恙,犹使人时时追怀太白诗仙的遗韵。⑥缙绅——见685篇注③。⑦予告——古代官吏有休假待遇,叫“告”。汉律规定,年俸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予告、赐告待遇。准予休假叫“予告”。病满三月,准以回家治病,叫赐告。⑧万琅玕中——极喻竹林之美如万株珠树。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但世人品评,未必尽公。
(译文)东莞靖康土地肥沃适宜种竹,人们多数种贡品美竹、作为器具、作为藩篱,年生日长好如绿云铺天,极目望去无边无际,实在可爱呀。我的朋友林希骞,父母在的时候有“竹屋娱亲”的居所,刑部主事卢陵刘维德被贬居在靖康的时候,为他作过传记,后来林希骞的父母死后,于是改名叫:筠窗。林希骞曾经造访竹溪桥东万卷堂(在陈琏故乡厚街桥头)请求我写序文。
我知道林希骞经常办学馆教授学徒,特别喜欢竹,绕宅子种植竹,大约有数百棵,乡里称种植竹子多的人,未必超过他。遇到风和日丽,与朋友兄弟相聚在竹林之中,赋诗饮酒尽情快乐,眼前顿感宽广,精神怀抱都感到清爽,他们的快乐几乎超过七贤六逸的情景,士大夫们有诗赞美这个竹林,筠窗的名气于是就传播开来,可以说是无负林君了。
我它日予告南归,直接造访万竹林中,以求王徽之的乐趣,未知林希骞能否洒扫庭除留我坐下来,以尽宾主之欢呢,姑且写下这篇序文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