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左副都御史吴公致仕序
(原文)国朝初建御史台,官如古制,洪武十四年始改为都察院,有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皆分左右,以综各道之政,于以理狱讼兼谏诤,司弹劾,凡国家大计,皆得直言无隐,非但指摘群臣细故而已。其职专、其任重,非清忠鲠直、①有猷有为者,不足以膺之。苏之海虞吴公敏德夙通儒术,②学行甚高。③仁宗皇帝嗣位之初,④为廷臣荐拜监察御史,历湖广山西二道,⑤风裁凝然,⑥馨誉日起,后升右佥都御史,⑦继升左副都御史。⑧正己率物,⑨操守益坚,宪纲振扬,百僚敬惮,每有论奏,出人意表。可谓得宪臣之体,不负朝廷所托。今年春考绩至行在,⑩上引年之请,上可其奏,复有宝钞之赐,
缙绅君子咸以为荣,
都城儒绅蒋主忠尝承教于公,间谒文为赠。
予惟国家任贤,年及七十许其致仕者,礼之常制。当其年富力强,既竭勤瘁以任事,及衰老也,则使之优逸以终身,此君上之至恩,臣下之极荣也。若宋范镇、欧阳修皆年末及七十,
而坚求休退,竟得请致仕。文潞公彦博已致仕于家,
年及八十余,一召而至。富文忠公弼虽家居,
而遇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一以知止足为高,
一以尽献纳为忠,
人各有志也。
公素怀忠鲠,为列圣所知,今虽年逾七秩,精神犹未衰,尚足备顾问、进谠言,予恐到家未暇遂优逸之乐,而召命至矣。岂俾文富二公专美于前哉。
注释:①清忠——“清”字强调其身份地位高,很少人可与他并列。②苏之海虞——苏指苏州;海虞,地名,在江苏常熟县东。③学行(杏xìng)——学问与道德。④仁宗皇帝——明成祖的太子朱高炽,仅洪熙元年(1425)在位一年。⑤湖广——包括湖南湖北两省。⑥风裁——风度,气派。⑦右佥都御史——佥都御史前有左右的,表示在都察院任职。前加省名的,是驻行省执法,不在中央。⑧左副都御史——都察院最高长官为都御史,其助手为左、右副都御史。⑨正己率物——自身端正,才可领导属员,否则带坏头,成为上梁不正下梁歪。⑩考绩——古代官员三年一任,任满,上京接受政绩考核,以定升降去留。行在,帝王离京的住处,按此文时间,行在指南京。引年——退休之年。
宝钞——指纸币。当时为罕见之物,由帝王赏赐,表示恩典和荣耀。
缙绅——见685篇注③。
间——最近。谒文,拜请写序言。⑮致仕——古代官员,年满七十,为退休之年。致仕,即将官职还给朝廷。
范镇——(1007-1088)字景仁,成都华阳(今成都)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历知谏院,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累封蜀郡公。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文潞公——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晋高祖讳,更姓文。至汉复姓,入本朝,其大父…贵妃父尧封尝为文彦博父门客,贵妃因认彦博为伯父,亦欲得士大夫为助耳。文彦博是山西介休籍人,是北宋与司马光等齐名的政治家,其诗文书法俱佳,在北宋政坛与文坛举足轻重,史称文潞公。
富文忠公——富弼(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历知县、签书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知制诰、枢密副使、知郓州、青州,枢密使,进封“郑国公”,出判亳州。元丰六年(1083)卒,享年八十。
知止——知道中流勇退,不贪恋功名。
尽献纳——竭尽忠诚将建议提供皇上参考采纳。
谠(党dǎng)言——正直的话。
(译文)国朝初建御史台,政治体制如同古时候,洪武十四年才改为都察院,有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皆分为左右,用来综合管理各省的政治,进行管理审案兼向皇上进言,掌管弹劾百官,凡国家大事,都要直言无隐,并非指摘群臣细少的事故而已。它的任务重大,不是清廉鲠直、有才有为的人,不足以担任这个职务。
江苏苏州虞县的吴敏德向来通晓儒家学术,品学兼优。仁宗皇帝继位(1425)初时,被廷臣推荐授予监察御史,经历湖广山西两个道,为人庄重,美誉日起,后来升为右佥都御史,继而升任左副都御史。以身作则,操守更加坚定,国法振扬,百僚敬畏,每有议论上奏,出人意外。可以说是得到宪臣的体面,不负朝廷的托付。今年春考察政绩到南京,上奏退休的申请,皇上准奏,又有宝钞的赏赐,士大夫君子们都以为荣幸,都城儒绅蒋主忠曾经师事吴公,拜访我作序文作为赠送。
我想国家任用贤能,年龄到七十容许他退休,这是礼教的常规制度。当他年富力强的时候,既然竭尽全力来任事,等到他衰老了,让他优闲地颐养天年,这是皇上的最高恩典,臣下极大的荣耀呀。如宋朝的范镇、欧阳修都年龄未到七十岁,而坚决请求退休,竟然得到允许致仕。文潞公彦博已经致仕在家,年己八十多岁,一道诏令而来。富文忠公虽然在家居住,而遇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一个以知足而止为高尚,一个以尽到献纳为忠诚,人各有志呀。
吴公向来忠诚鲠直,为列圣所赏识,如今虽然年过七十,精神还未衰老,还足以供顾问、进劝正直之言,我恐怕他到家未曾安闲、得偿优闲的乐趣,而诏令就到了。岂会让文潞公、富文忠公两位大人专美于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