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谱》序

1139 郑氏家谱》序

(原文)郑,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至武公从平王东迁,以所建国地为新郑。后世子孙播迁陈、蔡间,遂以国为氏。

初,幽公生公子鲁,鲁六世孙荣号郑君,生汉大司农当时,居荥阳开封间。《唐志》云:鲁七代孙郑君生当时是也。然人之受姓者,莫非古圣贤之后,世易代更,迁寓靡常。自汉以来,千百余年,而郑氏子孙散居四方者,又不知其几。若予同邑郑氏称其先为汴人,安知其不为大司农后与。

当宋建炎中有讳隆者,仕于广,后汴京失守,遂家羊城。隆生议,议生升,为郡文学,升生德,德生逢时,逢时生朝显、朝立、朝用、朝举、朝让,朝立以才辟为广州路掾。生绶、字冕服。元季劻勷,始迁东莞,绶生才杰,才杰生康道,兄弟凡五人,诸孙余十人,其蕃衍尚不止于此,非先世积累之厚,岂有今日耶。

康道一日偕予从弟以道来谒,出家谱一通,征文为序,不欲以浮词告之,因述其得姓之由,与先世迁寓之故,俾后人有所考云。

注释:①周宣王——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在位时间(前827-前781 )。姬姓,名静,周厉王之子,死后被追谥为世宗。周宣王母弟桓公——受封于郑,周宣王封同母所生之弟姬友於宗周畿内咸林之地,是为郑桓公,今京兆郑县是其都也。②武公——(?-前744),名掘突,郑桓公之子。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留于洛阳执政。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袭灭麻痹的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庄公小霸奠定了基础。③“荣号郑公”——与下文矛盾,但不止此文如此,1167篇亦是如此。由此可见,不是版本有误,而是陈琏所所凭借的资料本身有误。写郑氏族谱东汉的先郑(郑众,既大司农)与后郑很难回避。郑众在汉章帝(76-88在位)任大司农。而后郑(郑玄)在公元127年才出世。两人有无关系?④大司农——郑当时,汉景帝时为太子舍人,结交天下名士。汉武帝时任济南太守,江都相,迁大司农。为人廉洁,喜荐士,为时人称道。后陷罪,贬为庶人,旋任丞相长史,迁汝南太守。卒官,家无余财。⑤以才辟(避bì)——因为有才名,朝廷发征召让他进京,考核任官。广州路掾(愿yuàn),是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广州路,明朝在全国划分为十五个行政区,称为路。⑥元季——元朝末年。劻(匡kuāng)勷 (瓤ráng粤音羊),动乱。⑦从弟——叔伯兄弟中的弟弟。

(译文)郑氏,周宣王同母所生的弟弟桓公姬友的后人,至郑武公追随周平王东迁,以新建的国土称为新郑。后代子孙迁徙在陈、蔡两国之间,于是就以国号郑为姓。

当初,郑幽公生下公子郑鲁,郑鲁六代孙郑荣别号叫郑君生下西汉的大司农郑当时。居住在荥阳开封之间。《唐志》说:郑鲁七代孙郑君生大司农郑当时的而且确。但是人有姓氏,都是古圣贤的后代,时光推移朝代变更,迁徙无常。自汉朝以来,千百余年,郑氏子孙散居在四面八方,又不知道他们有多少。好像我同县的郑氏说自己的祖先是汴梁人,怎知他们不是大司农郑当时的后代?宋朝建炎(1127年5月-1130年)年间有叫郑隆的人,在广东做官,以后因汴京失守,于是安家在羊城。郑隆生下郑议,郑议生下郑升,郑升为郡学校官员,并生下郑德,郑德生下郑逢时,郑逢时生下郑朝显、郑朝立、郑朝用、郑朝举、郑朝让。郑朝立以才能被征为广州路的笔墨小吏,郑朝立生下郑绶、字冕服。元朝晚年动乱不宁,才迁来东莞县,郑绶生下郑才杰,郑才杰生下郑康道,兄弟有五人,其孙十人。郑氏一族的子孙尚不止这些,如果不是祖宗积德深厚,又怎会有今日呢。

郑康道有一日和我的堂弟陈以道来见我,他拿出一本家谱,求我给他写序文,我不想泛泛而谈,因把郑氏得姓的来龙去脉,与祖宗迁徙的内情告诉他,让后人有所根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