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宣慰归播州序
(原文)圣天子嗣位之明年,改元宣德,天下文武群臣来朝,罔敢或后,于时四川播州宣慰使①杨君昇以方物来贡,②上嘉其诚,赍予优渥,③既陛辞而回,行在吏部稽勋郎中杨君应春笃乡邑之好,④征文以华其行。余自洪武间,从仕中外,熟君之名,非一日矣。及长宪四川,⑤凡部内官政事善否,风俗淳漓,⑥尝加询察。每有自播来者,未尝不称君政之美,盖与昔所闻者无少殊,是余素所重者,焉得不为之一言乎。
夫播秦夜郎国也,⑦以播得名则始于唐。唐季,南诏叛陷之,⑧君之先曰端者,自京召应募率众复之。子孙世守其地,五传至子明,家声聿起。⑨因乏嗣,以太原族人宋赠中书令业之曾孙贵迁为后,⑩是后守播者皆业之子孙也。又五传,至武节大夫文广,恩威并著,蛮僚詟服,而境土渐辟焉。又三传,至武经郎简夫,尊尚礼文,好贤下士,风俗丕变,若威烈侯文卿之才略,英烈侯善父之雄伟,播国公全斌之文武兼资,惠敏公仲武之忠勤兼著,宣公熙载之敦尚儒雅,盖有古人之风。又若行省左辖嘉贞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忠彦,
行省参知政事元晳等,
皆才识优长、政绩昭卓者。自武节以来,仕于宋元皆表表有声。
其生也,有褒锡进秩之荣,其卒也,有加勋追赠之典,一向盛哉。盖由世笃忠贞克守臣节也。
国朝洪武初,王师入蜀,君之先曰铿者,首奉版图归附,太祖高皇帝嘉其忠诚,仍授播州宣慰使,继而君嗣职有年,被恩数为尤厚,而能感激图报。益以诗书礼乐化其俗,以故其民咸知尊君亲上之义,衣冠文物不殊中州。
凡仕其土者,虽在数千里,莫不忻然而往。及代而归,
夸诩称道,曾不置口。是虽圣化攸暨,
亦岂非君尽承流宣化之道所致乎。
兹之归宜益励忠贞之操,宣扬圣天子威德,抚绥其民,以无贻国家之忧,则永膺宠命,大振家声,有光前人,庆流后裔,他日勋名当有太史书之,流芳竹素,岂不足以匹休前人耶。余叨长外台,以观风问俗为职,若君先世勋业与今日德政是余喜谈而乐道者,因杨稽勋之请,遂不辞而书之,匪徒告于世之人,将使君之子孙知所自焉。
注释:①宣慰使——官名。非常制。官秩从三品。明清宣慰命名皆西南海少数地区土司世袭官职。辛亥革命后仍有沿用不废者。②方物——本地产物;土产。③赍(机jī粤音剂)——给与,赠送。优渥(握wò)优厚。④稽勋郎中——正五品。⑤长(掌zhǎng)宪——犹如说按察。⑥淳漓——淳,不杂,通“纯”,此处解作朴素。漓,轻薄,浮躁。⑦夜郎国——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⑧南诏国——是乌蛮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要统一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⑨家声聿起——聿(玉yù粤音鹬、核莞音律),古文语助词,无义。家声起,家声响亮。⑩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三省就是中书省(首长中书令)、门下省(首长侍中)、尚书省(首长尚书令)中书省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三省合起来相当于汉朝的宰相的职位。杨业(?-986),宋并州太原人,初为五代北汉将领,善骑射,人称“无敌”。入宋,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詟服——詟(折zhē),恐惧,此处解作“折服”,从心中佩服。
都指挥使——行省中管兵马的司令。
参知政事——辅助地方行政首长的副官。
表表——出类拔萃。
版图——所辖地区的全图。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冠,礼帽。文物,具有历史或艺术价值的古代遗物。
及代而归——代,换班,到了有人接班时回来。
圣化——帝王政策的感化。攸暨,所至。
承流宣化——贯彻中央政策,感化民众。
竹素——古时无纸,以竹简或素绢记事,故竹帛引申为史册。
(译文)圣天子明宣宗继位,明年(1426)改年号为宣德。天下文武群臣都来朝拜,不敢稍有落后,当时四川播州的宣慰使杨昇用土特产来作为贡物,皇上赞赏他的忠诚,奖赏优厚,等到陛辞回程时,南京吏部稽勋郎中杨应春热衷乡谊,征求我写文章来光耀他的行程。我自洪武年间开始,历仕朝中朝外,熟悉杨君的名字,并非一日了,到按察四川时,凡部内官员的政绩好与坏,风俗的淳厚与浇薄,曾经详察询问,每逢有来自播州的人,无不称赞杨君治理得好,因为与昔日所闻,没有多少出入,是我素来所尊重的人,又怎能不为他说几句话呢。
播州是秦朝的夜郎国呀,以播州得名那是开始于唐朝。唐朝的末期,由于南诏国叛变而陷落播州,杨君的先祖叫做杨端的人,在京城应征,率领众人恢复了播州。子孙世世代代守护这个地方,五代传至杨子明,家声振起,因为没有儿子,以太原族人宋朝赠名的中书令杨业的曾孙,杨贵迁作后人,从那时以后守护播州的人都是杨业的子孙呀。又传了五代,到武节大夫杨文广,惠政威望并著,蛮人僚属畏惧服从,而境内土地逐渐扩大呀,又传了三代,到武经郎杨简夫,崇尚礼仪文化,好贤下士,风俗大变,如威烈侯杨文卿的才略,英烈侯杨善父的雄伟,播国公杨全斌的文武兼备,惠敏公杨仲武的忠诚勤劳兼著,宣公杨熙载的热衷儒雅,都有古人的风范,又如行省左辖嘉贞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杨忠彦,行省参知政事杨元晳等,都是才识过人、政绩非凡的人。自武节杨文广以来,在宋元做官的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他们生前,有褒扬升官的荣耀,他们死后,有追加封赠的典礼,一向都是鼎盛的啊。这都是由于世代忠心耿耿坚守臣子的节气呀。
国朝洪武初期,王师进入蜀境,杨君的祖先叫做杨铿的,首先奉版图前来归附,太祖高皇帝赞赏他的忠诚,仍然授予播州宣慰使的职务,后来杨君继承这个职务多年,蒙恩多而深厚,而能够感激图报,更加以诗书礼乐来移风易俗,因此,它的民众都知道忠君爱国的理念,衣冠文物不逊于中州大地,凡是出仕这地方的官员虽在数千里之外,无不欣然而往,及至回归夸奖赞赏的不绝于口,这虽然是圣朝的教化攸关,亦难道不是杨君能极力贯彻中央政策所致吗。
这次归去之后,应当更加坚定操守宣扬圣上威德,安抚那里的民众,无使国家有忧虑,那么就永远担负皇上的宠命,大振家声,有光彩于前人,喜庆流传给后人,他日自有太史书写政绩,流芳史册,岂不是更衬得起前人的光华吗。我身为按察使,以观风问俗为职责,如杨君先祖的勋业和今日的政德是我喜谈乐道的事情,因杨稽勋的请求,于是不推辞而书写这篇序文,并非只是告之世人,亦将使杨君的子孙知道自己的所来自的缘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