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滁州城隍庙碑
(原文)城隍之神,天下郡邑通祀也。导和弭沴,①禦灾捍患,咸有赖焉。滁州城隍庙距州治西南二百余武,②而庙宇诸所久弊,弗治罔以答神明之贶。③予久欲兴修,以工费浩大,方与僚宷议之。④适耆老曹福海、王聚、王祥等来言曰:“庙久弊不治,幸明府垂念,⑤郡人福也。吾徒荷国之恩,食上之入,敢不协力以成厥事乎?”予义其言,许之。而勤礼兴义者,⑥皆欣然捐资,效力恐后。
遂市材鸠工,⑦拆建寝堂及左右神司,重修礼殿与仪门门楼以及东西庑,复周筑垣墙,树以嘉木。肇工于永乐十一年春三月,讫工于是年冬十一月。弘敞严邃,不侈不逾,⑧庙之制斯备矣。公私相庆曰:“神栖之宁也,民福之成也,盍纪岁月俾后人有征。惟明府毋靳于一言。”予义其请,不容拒。
洪惟我朝太祖高皇帝建极之元年冬十有二月,⑨大封天下郡邑城隍神为王公侯伯,以配所在山川之祀。由是滁州城隍得封为王,由高皇帝龙飞之初。⑩驻跸于滁。遂渡大江定鼎建业,
一海宇,
则滁之高城深隍,
所以卫生聚者,
必有神以阴宰之,此异数所以加也。
至十八年诏天下,凡五岳四渎诸祠,
初封王公侯伯者,俱改称神。于是天下郡邑城隍,复以神称之,配祀山川如故。
其庙制自礼殿仪门、燕寝两庑、二司崇广一与郡邑公署称。其塑像则易以木。主国家尊崇之意,可谓至矣。嗟夫,天下之理,幽则有神,明则有人,人之所职,固有非神之所能为;神之所司,亦有非人所能及。我国家明制度、尊祠祀,岂无意哉,亦为民计耳。今天下隆平,民安物阜,而阖郡缙绅士庶,日得以相安于雍熙太和之世。
其阴受明神之赐者,亦多矣。又恶可忘耶,
因狥郡人之请,具石刻辞以彰圣朝崇重之典,与滁人尊事之意,复系之以诗。诗曰:
繄惟明神,通祀郡邑。惟滁有祠,
威灵烜赫。
相尔殿宇,久弊弗治。予忝守土,
中实惭之。
士民佥言,是宜修崇。众劝具来,
有敏其功。
群工告成,栋宇言言。神之洋洋,
来享来安。
昔我高帝,驻跸滁阳。追惟神功,褒典有光。
庙祀之仪,礼文俱举。国家尊崇,度越千古。
神道尚幽,人道尚明。别而理之,式符《礼经》。
神妥其灵,百和萃止。
导天之贶,
为民之祉。
氛祲弗作,灾厉弗生。
士民熙熙,以乐治平。
爰刻铭诗,丽牲有石。
邦人之思,永永无斁。
永乐十一年(1413)癸巳冬十二月,掌滁州事、中顺大夫、直隶扬州府知府,羊城陈琏撰。
注释:①导和(米mǐ粤音米,莞音眉)沴(例1ì)——导和,引来和气;弭沴,消除灾害。②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即前后脚的跨越距离,犹如今天所说一步。③贶(矿kuàng粤音况)——赐、赠。④僚宷(音采)——同僚,一同做官的人。⑤明府——下属对知府的敬称。⑥勤礼兴义——热衷礼义。⑦市材鸠工——买材料,请工匠。⑧不侈不逾——不过份华丽,不超越规矩。⑨建极——建立政权,也即登上皇位(指洪武元年1368)⑩龙飞之初——指朱元璋未夺得政权前的崛起。驻跸于滁——朱元璋此时依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仅称吴王;文中用“驻跸”两字是恭维话。驻跸,指帝王离京在外地过夜。
定鼎建业——定鼎,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历商至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建业,南京的古称朱元璋此时才做上皇帝。
混一海宇——一统天下。
高城深隍——城指城墙;隍指城四周的壕沟,作为攻城的障碍。有水为池,无水为隍,此处泛指壕沟。
卫生聚——维护民众聚居发展。
异数——特别机遇。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高山。
如故——如前朝规制。
燕寝——周制,王有六寝,一是正寝,余五寝在后,通名燕寝。
雍熙——和乐相处;太和,太平。
恶(乌wū)——怎,如何。
繄(伊yī)——古文语助词,无义。惟,由于。
惟——古文发语词,无义。
相尔——相,面对;尔,如此。
忝(舔tiǎn)——有愧于。
中——心中。
佥——众。
众劝——众人的力量;具来,充分聚来。
言言——巍峨。
洋洋——得意的样子。
来享来安——古代祭祀请鬼神来接受祭礼。享,同“飨”。来安,请鬼神来安息。
追惟——追思。
褒典——指从神升格为“王”。
礼文——礼节仪式。
别而理之——分别来处理。
神妥——神灵安顿。
百和萃止——天地中所有和气都聚集起来。
导天之贶——招致上天的恩赐。
氛祲(浸)——不祥之气。
灾厉——同“灾沴(厉lì)”,灾害。
爰(援yuán)——于是。
丽牲——丽,绑;丽牲,拴住祭祀的牛羊。
无斁(译yì)——无止境。
(译文)城隍的神,天下郡县都祭祀呀。引导和气消除灾害,抗灾防患,都依赖它。滁州城隍庙距离州府西南面二百多步,而庙宇几处建筑破败,不修理不能答谢神明的保佑。我很早就想兴工修建,因为工程费用浩大,正与同僚商议这件事。刚刚老前辈曹福海、王聚、王祥等人前来讲说:“庙宇久败未修理,幸得太守垂念,郡人的福祉呀。我光受国家的恩惠,享皇上之禄,哪敢不协力做成这件事呢?”我被他们正义之言所感动,允许他们。而热衷礼教与公益的人,都欣然捐献资财,效力惟恐落后。
于是购买材料聚集工匠,拆建城隍的正殿以及左右神司,重修礼殿,以及仪门,门楼以及东西走廊,又四周筑起围墙,种植好树木。开工于永乐十一年(1413)春三月,完工于这一年的冬天十一月。修建得高大宽敞森严幽深,不奢侈不过份,庙宇的规制都齐备了。公家私人互相庆幸说:“神灵栖息的地方安宁,民众福祉就有保障了,何不纪录岁月让后人有所考证。希望太守不要吝惜于一篇文章。”我在道义上嘉许他们的请求,不能拒绝。
强大的我朝太祖高皇帝登基的元年十二月,大封天下郡邑城隍菩萨为王公侯伯,用来配备所在的山川祭祀。于是滁州城隍得以被封为王,由于高皇帝基业奋起之初,驻扎在滁州,从这里渡过长江定鼎南京建立帝业,统一海内,那么。滁州的高城深池,所以能够护卫民众,必有神灵暗中主宰这里,这是机缘巧合所致呀。到洪武十八年诏告天下,凡五岳四河各祠神灵,当初受封为王公侯伯名字的,都改称为神。于是天下郡县的城隍,又以神来称呼它,配置祭祀山川一律如同前代。
其庙宇的规制自礼殿仪门、讲堂寝宫两边走廊、两个司所高广,都与郡县公署相称。它的塑像就改用木质。显示国家尊崇的意思,可以说是达到极至了。感慨天下之理,幽暗有神灵,明就有人,人所履行的职责,肯定有些神不能到的;神所能够主宰的,亦不是人所能够企及。国家有明确的制度、尊祠祭祀,岂是没有意义呢,也是为了民生国计啊。如今天下太平,民安物富,而全郡缙绅士民,得以每日相安于和乐太平年代。他暗中受到神明恩赐的福禄,也是很多的了。又怎可以忘记的呢,因此顺从郡人的请求,准备石碑刻辞用来表彰圣朝崇尚隆重的典礼,以及滁州人尊敬事神的意思,又添以诗。诗说:
城隍菩萨是灵神,通祀四方早见闻。惟有滁州城隍庙,威灵显赫更无伦。
看来庙宇经风雨,面目全非不记春。愧我此方为太守,面红直到耳轮根。
各方舆论同归一,当前祠庙要更新。齐心公益全城动,备料开工有了银。
各项工程今已妥,庙宇辉煌神换身。城隍自是开心甚,受祭安身保佑人。
记得高皇(朱元璋)曾驾到,落脚滁州拥万民。因为城隍大功德,褒封王位表功臣。
祭祀礼仪真盛大,光华喜气直干云。三山五岳皆尊拜,超越千年礼定循。
神在暗中人不见,人当化日见纤尘。一暗一明理如此,《礼经》所讲岂无因。
神灵安乐城隍庙,一团和气护乡邻。上天所赐民之福,化难消灾风雨匀。
万民和乐收成好,天下太平祭祀频。因刻铭诗表心意,绑牲之石见碑文。
全州上下心如一,年年岁岁谢神恩。
永乐十一年(1413)癸巳冬十二月,掌滁州事、中顺大夫、直隶扬州府知府,羊城陈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