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资福寺化缘疏①
(原文)伏以眷兹净土,②乃古道场,③始宫使之开基,④后祖堂之建寺。⑤矧灵源华构与资福寺同兴,⑥上下皈依,龙神翊卫,⑦虽非灵山大千之善会,⑧允为宝邑第一之丛林。⑨
辟支舍利,⑩曾现祥光;东坡文章,广传海内。阁久废而佳名犹著,
寺固在而历年已深。若绀殿之不新,
顾像设奚以庇。
且有妨缁流之祝圣,弗称官长之习仪,
今当黾勉营造之,
岂无乐从兴起者,若大施钱物,各随笔下勾销,
则重建规模,便见眼前壮丽,睹金容之如在,
祝圣寿于无疆。谨疏。
注释:①资福寺——故址在东莞城内万寿路,解放后为镇中心小学,改革开放后拆除建学校。②伏——词,“在下”,陈琏自称。眷兹,回顾这片。净土,佛教认为庄严洁净,没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极乐世界。③古道场——古代作为佛教、道教诵经礼拜、成道修道的地方。④宫使——朝廷命官,此处指县令。⑤祖堂——指资福寺的开山祖师。⑥矧(审shěn粤音诊)——况且。灵源,指从寺外引来的一股活水;华构,建在活水源头的一座建筑。该建筑与资福寺一齐开工兴建。⑦龙神——泉水之神;翊(亦yì)护,从旁保卫。⑧灵山大千之善会——古名九顶莲花山,以先秦穆公狩猎于此遇见灵鹫鸟而始名,简称灵山。陲秦川西端,绵吴岳之东岭,南瞻终南之秀峰,顾千山伏兔。野水赴壑,岩石峻峭,傍冯家山水库于左,依丝绸之路于后,处凤翔、宝鸡、千阳三县之交。古时松柏参天,奇花异木,灵禽怪鸟遍于山野。山中名景梅子岭、舍身崖、看柏树、牛犊泉与寺内铁佛、大锅、卧佛像、老母亭共称八景。每年四月初一的会期人山人海,香火鼎盛,久为西府名胜之首。⑨允——实在。丛林,大规模的庙宇建筑群。⑩辟支——迦佛陀的简称。舍利——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东坡文章——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惠州,道经邑,憇资福寺。方丈僧祖堂、邑人夏侯生从之游。北宋元符三年(1100),祖堂禅师建成罗汉阁。苏轼在惠州,以佛舍利荐以玉璧,施以阁供养。有再生柏,此柏以祖堂禅师去而枯,师还而后复荣。为此数事,苏轼曾写下《广东东莞资福禅寺罗汉阁记》、《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并叙》、《东莞资福堂老柏再生赞》等诗文。
阁——指建在资福寺内之罗汉阁,见注
。
绀殿——凡庙宇之外墙粉刷成绀(淦gàn粤音禁,莞音鉴),暗红色,故称绀殿。
缁 流——僧徒。祝圣,为帝王祝福。
弗称(秤chèng)——配不起。习仪,行礼。
黾(敏mǐn)勉(免miǎn)——努力。
勾销——认捐。
金容——指庙宇中佛像面部。
谨疏——恭敬地以此文逐条讲明。疏,读去声,“时卧”快读。
(译文)在下回顾这片净土,那是古时候的道场,当初县令决定把它划为庙宇区,后来资福寺开山方丈祖堂禅师建立寺院。加上筑渠引入山泉的壮丽工程与资福寺同时兴建,远近信徒皈依我佛,龙神左右护卫。虽然不是灵山大千的善会,实为东莞县第一的大型寺院。
辟支舍利,曾经出现过祥光,苏东坡的文章,广泛地传播于海内,罗汉阁久废而佳名犹在,寺虽然还在而经历年岁已深,如佛殿的不更新,看庙内神像设施怎可以保护。
况且又妨碍僧人为圣上祝福,配不上官长在此行礼,如今应当努力营造它,岂会没有乐从兴建的人?如果慷慨募捐善款,各随所愿笔下认捐,那就重建规模,便可以看见眼前的壮丽,目睹金光明亮的佛像面容就在眼前,祝圣寿于无疆。就以此文慎重地逐条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