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行状》①(明·罗亨信)

附录一 《行状》 (明·罗亨信)

(原文)公讳琏,字廷器,别号琴轩。其先汴梁人,九世祖誉,宋建炎间为镇国上将军,入闽总制兼岭南清海军节度使,终于官。子晏,廕东莞令,子孙因家邑之延福乡大桥头。高祖讳祖舜,曾祖讳诚子,大父讳用广,父讳宗彝,号善斋,俱不仕。母翟氏,兄弟四人,公居其长,自幼聪敏异常,为邑庠生,从司训黄先生勣授《书经》。洪武庚午年二十一登广东乡贡,明年礼闱不利,卒业胄监,二十三年七月,大司成奉旨选太学诸生,年逾自立有学行,及领乡荐,不获登名南宫者,遣诣有司,程其文学,拔其中乎矩度者,得二百六十有五人。翌日天官卿赴阙下,列其名于牍奏之例,授以教官之职。皇上垂意斯文,赍予优渥,一时在朝之士,莫不荣兹选。公考取前列,除授广西桂林府儒学教授。

先是诸生多不务学,公条陈规范,讲明经史;习作文章,唯词顺理到,而不求工巧,由是生徒各相劝勉,不数年,贤才彬彬出,膺显擢时,朝廷诏武臣子弟诣学、讲礼义,公随其高下,诱掖得宜,咸克以礼度自检,而知忠君爱亲之道。斯郡为会府首学,诸司政有未通事,有可疑,咸趋质正,公告以顺逆祸福之理,罔不心悦诚服。总戎都督韩观驭下严峻,属官鲜有当其意者,公至必以先生称之,相与序宾主之礼。岁辛巳,九载秩满去官,人皆不忍别,书最铨曹,升国子监助教,公道明行敦,馆下之士莫不倾心向学。

永乐元年,太宗皇帝登大宝位,大布维新之政,近臣荐公有剸烦之才,居闲散之地,取吏部试策二道,考中高等,升除河南开封府许州知州。初至,或以迂儒易之,居旬余,灼知人之善恶,有所发摘,一郡皆惊,乃更以宽厚,民皆翕然从化,修郡志稿成,前守复职,得代赴部。

永乐三年,改除直隶滁州知州,州为近京要地,政务繁冗,公验民丁赋,均其徭役,征敛以时,暴横禁止,境内以安。乃作郡志,三农之暇,修理学校,推余力葺醉翁亭,作记亭上,又修釀泉亭,凡一泉一石,前人品题,皆为赓咏,郡人称为小欧阳云。永乐五年二月考满诣京,上《平安南颂》,吏部考最复职。六年,为陕西乡试考官。七年二月,圣驾巡幸北京经滁,上《巡狩颂》。时吏部、都察院奉敕差官考察直隶府州县官吏,工部郎中王肃、礼部员外郎左洋、监察御史方霖,到州考,得公廉以律己,公以服人,农桑劝举,学校修明,民无催科之扰,咸乐其生。吏有准绳之法,皆革其弊,治有异效。

因召至京,议欲陞擢,本州父老,赴京保留,本官到任以来,公勤廉干,抚字有方,赋役均平,上遵礼法,下得民心,乞留回署事,使民得所。疏闻时,仁宗皇帝在储贰,览疏喜曰:“朝廷设牧民官,正欲其承流宣化,惠养黎庶,今知州陈琏,能体朝廷之意,廉以守已,勤以抚字,一州之民,各安其业。”——及察其实,征召至京,州之父老,尤不忍舍,诣阁保留,俯徇民情,特升扬州府知府掌滁州事。

仍令礼部赏紵丝服一套,宝钞五百贯,并赐筵宴,以旌贤能,尔吏部奉行。次日宴于礼部,蹇吕二尚书主席,受赏给驿还任。本年八月上《平胡颂》,又上《铙歌鼓吹曲》。九年为顺天府乡试考官。十年为礼部会试同考官,十二年为顺府乡试同考官、十三年为礼部会试同考官,img十五年为浙江乡试考官。十七年丁父忧,十八年十一月夺情起复,img仍掌滁州事,十九年考满,二十一年为顺天府乡试同考官。

二十二年自知府掌滁州事九年,通考升除四川宪使宪司。旧吏奸黠、有易黑白、乱是非者,公至廉得其情,发奸摘伏有如神,时其弊乃息。戎卫旧有暴横者为军民之害者,号七虎三彪一太岁,人莫敢犯,犯辄受奇祸,公密遣人捕之,并治以重罪,人乃获安。又建言修武备、慎刑罚、明礼制、复义仓、正风俗、广边储、兴水利等九事急务。上嘉纳之,居岁余,台纲肃然。宣德元年钦召至京,改除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领袖诸生,公申明学规,身以劝之,人皆奋学。二年丁母忧,居家修先祠祖墓、洎自海月岩神宇、及永济桥。五年起复,仍任南京通政使,出纳诸司,文移接览,内外奏疏,罔不敷陈详切,靡有差忒。img

六年十二月,恩赐制诰以褒崇之,阶嘉议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赠祖用广、父宗彝如己官,祖母蔡氏、李氏、母翟氏、妻袁氏,并为淑人。正统元年调升南京礼部左侍郎,寅恭俨恪以督其属,img礼度仪文,悉循典则,而无违越。

六年夏以考绩诣北京,年愈七十,上疏辞禄,蒙恩致仕而归,修家庙,增筑万卷堂,以贮古今书籍,又筑修桥东草堂,杂莳花果,为燕游之所,比岁复之。img邑城南隅建宅一区,为往来朝贺寓宿之舍。正统己巳秋,忽土孽黄消养构乱,img剽掠远近,聚众来攻南海卫镇城,img公时在城中,昼夜与卫使韦俊等筹议御寇安民之策,卒保无恙,公之力为多。

公学博行淳,为乡邦之仰慕,远近来求碑记志序赞颂者,户屦恒满。img公藻思泉涌,酬答略无凝滞,制作传之四方,连篇累牍,诚一代之硕儒也。在许州修《颍川志》,滁州修《永阳志》、《罗浮志》,四川修《成都志》,居家修《宝安志》,考摭之功,俱极详备,平生所作诗文有《琴轩集》,若祗受制诰与名公所赠诗文汇为一帙,img名曰:《家庆集》,俱板行于世。又采本邑宋元迄今名贤所作诗文四帙,名曰《宝安诗集》,题《山川景致》一帙,及《归田稿》若干卷,并藏于家。

公于国朝洪武庚戌五月七日生,img景泰甲戌十月十六日寿终于邑城寓舍之正寝。img享年八十有五,配淑人袁氏,有妇行,邑之名族,先卒,葬邑城南三十里竹溪山辛向之原,img晚娶侯氏,终后于公,子男三:鼎、鼐、鼒,先卒。女四,嫁士人王胜、钟誉、何秉良、王玮。孙男二:铠、鉴。将以明年二月初三日,奉柩与淑人合葬。铠来请于余曰:“先祖素行,唯尊丈知之,幸述为状,用求当代名公为撰碑铭,垂示于后,庶不负祖之志也。”呜呼,公之德行,信于朋友,孚于闾里,著于朝廷,播之湖海,政事见于设施,惠泽存乎黎庶,有不待铭志而后显矣。然为子孙,汲汲焉以表襮者,礼之宜也,顾予衰髦,img不能详记,姑录其概于右,尚有望于词林鉅公,大笔採择而发挥焉。谨状。

明景泰六年夏五月中澣,img甲申赐进士、img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致仕同门友、罗亨信譔。

注释:①《行状》——文体之一,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这篇《行状》其实应写《陈琏行状》,是陈琏生前同乡兼挚友罗享信所作。属《琴轩集》附录之一。②明年礼闱不利——即洪武二十四年(1391),陈琏虚岁22岁实龄21岁,(《琴轩集》所称年龄全部指虚龄)陈琏会试落榜。即未取得贡士的资格。③二十三年——版本有误,应是二十五年(1392年,琴轩公虚岁23岁)。④年逾自立——以自己力量有所建树,无一定的年龄界限,与“三十而立”不同。⑤不获登名南宫者——即会试被否决,不能通过,不被礼部录名。南宫指礼部。⑥公道明行敦——公指陈琏;道明,指儒家经典讲解明白;行敦,道德高尚。⑦(团tuán)烦——处理复杂事务。剸,切割。⑧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为宋琅琊山僧智仙所建。⑨仁宗皇帝——指明成祖的太子明仁宗朱高炽;在储贰,尚未登基。⑩九年为顺天府乡试考官——此处地点有误,史实是九年应天府南京乡试同考官,十二年顺天府(北京)乡试同考官。img十年为礼部会试同考官——记录不够明确,史实是十年南京礼部会试同考官,详见605篇《召赴春闱同考太仆寺诸公饯于三里岗》末句:“行望京华应咫尺,钟山云气接蓬莱。”钟山即南京城外东北角的紫金山。《行状》又遗漏了十三年为北京礼部会试同考官,131篇《晓出贡院》(春闱稿)中颈联:“龙河泮新水,驰道消积雪,”“龙河”便是北京市民称呼的龙须沟。这时二月龙河的寒冰刚刚消溶,长安大街上的积雪融化。img夺情起复——剥夺人之常情的意思。古时官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称为夺情。img靡有差忒——没有出错。img寅恭俨恪——寅恭,恭敬;俨恪,亦写严恪,认真。img比岁复之——连年绿化。img黄萧养——(1410-1450),明初广东南海人。正统十三年(1449)聚众起义,南海、番禺、香山民众纷起响应。次年,攻围郡城,队伍扩大到十余万人。有船八百艘。8月,攻广州,据五羊驿为行殿,称顺天王(一作顺民天王、东阳王),屡败官军。景泰元年(1450),为明都督董兴率军俘杀。img南海卫——即广州市,东莞属广州辖区。img户屦(巨jù)——门口前放的鞋子。汉代以前的鞋称为屦。罗亨信好古,时至明朝,客人入屋之前已无须除鞋。img祗受制诰——祗(支zhī),敬;祗受制诰,敬受帝王的诰封。img洪武庚戌——(1370),这是琴轩公生年的权威证据!许多人以琴轩公享年85岁反推琴轩公生年为1369年,其实不知琴轩公85岁是虚龄,实龄只有84岁!明朝时计算年龄以虚龄为标准,与现代不同。img景泰甲戌——景泰五年(1454)。img竹溪山——如今叫大岭山。img顾予衰髦——看来我已衰退。img明景泰六年——(1455)。中澣(焕huàn),中旬。img赐进士——金榜题名在乙榜。

(译文)公名叫琏,字廷器,别号琴轩,是桥头陈氏一族九世祖。祖先是汴梁人名叫誉,宋建炎(1127年5月-1130年)年间是镇国上将军,进驻福建兼南海军节度使,死于官职上。儿子名叫晏,荫庇为东莞县令,子孙因此置家在县的延福乡大桥头。琴轩公高祖名叫诚子,祖父名叫用广,父亲名叫宗彝,号善斋,都不做官。母亲翟氏,兄弟四人,公是长子,自少聪明反应敏捷,是县学校的学生,跟随司训黄勣先生学习《书经》。洪武庚午(1390)年虚龄二十一岁登上广东乡贡,第二年礼部考试落榜,在国子监毕业,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国立大学校长奉圣旨选拔太学的学生,已成年有作为有学问德行的举人,不曾获得记名礼部的人,遣送面见有司,呈上他的文学,选拔其中合符规矩法度的人,得到二百六十五个人。第二天吏部尚书到朝廷,列举他们的名字按奏稿的排列,授以教官的职位,皇上关照斯文,给予优厚的待遇,一时间在朝廷的人士,无不感到这个选拔荣耀,公考取在前面,拜官授职为广西桂林府儒学教授。

起先是学生多数不热心学习,公分条讲述明文规定的标准,讲明经史子集;学习作文章,只求词句顺、道理通,做到而不求精通技巧,因而学员们互相勉励,不过几年,贤德的文质兼备的人,出任大官。当时,朝廷诏令武臣的子弟去学习、讲礼义,公根据他学问的高低,奖励劝勉得适宜,都能够以礼仪法度自我检点约束,而知道效忠君王爱护亲人的道理。桂林郡成为会府首间学校,几个司的政事有不通的事,有可疑的事,都赶来询问校正,公告诉顺逆祸福的道理,无不心悦诚服。都指挥使韩观管理属下严厉,属下官员很少有得他满意的,公来到必以先生称呼他,交往讲究宾主的礼仪。辛巳年(1401),九年任期届满离任,人们都不忍离别,吏部审核他的政绩为最优秀,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陈公经书讲解明白,又以身作则,所以学生无不专心向学。

永乐元年(1403),太宗皇帝登上大宝位,大力开展维新的政策,近臣推荐公有擅长治理烦难的才能,而身在闲散的地方,调到吏部考试问卷两题,公考中高等,升授河南开封府许州知州。初到时,有人当他是不知世事的八股先生来接任。公上任十多天,明白了解人的善恶,当机立断给予制裁,一郡的人都感到惊讶,于是改换宽厚的做法,民众都欣然顺从教化。修辑《郡志》书稿写成,前任郡守复职,得到代理就赶赴吏部。

永乐三年(1405),改任直隶滁州知州。该州是临近京城的地段,政务繁杂,公验证民丁的赋税,平均他们的徭役,按时征收赋税,禁止横征暴敛,境内民众安居乐业。于是编修《郡志》,农闲期间,修理学校,将剩余的力量修葺“醉翁亭”。在亭上作传记,又修葺“釀泉亭”。凡一泉一石,前人的品题,都为它歌咏,郡中的人称他是“小欧阳”。永乐五年(1407)二月考核期满赴京,呈上《平安南颂》,吏部考核为最优复职。永乐六年(1408),为陕西乡试考官。永乐七年(1409)二月,皇上圣驾巡幸北京途经滁州,呈上《狩颂》。当时吏部、都察院奉敕书差官考察直隶府州县官吏,工部郎中王肃、礼部员外郎左洋、监察御史方霖,到滁州考察,得知公廉洁以律己,以公服人,奖励农桑,大兴文教,民众没有催科的扰攘,都乐于他们的生活。官吏有不变的法则,都改革它的弊端,治理成效特佳。

因此召公到京城,议论想提升他,滁州的父老,赶赴京城保留他的官职,都说滁州太守到任以来,勤劳廉洁干练,安抚有方,赋役均等,上遵礼法,下得民心,乞求保留回州衙掌印,使民众得偿所愿。奏章上奏时,仁宗皇帝(朱高炽)位在太子,看见奏章欢喜说:“朝廷设官管理人民,正是想他们使士子归心朝廷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如今知州陈琏,能够体会朝廷的意思,以廉洁安分守己,以勤奋抚恤百姓,一州的民众,各安他们的事业。”到考察他的实情,征召他到京城,滁州的父老,尤其不忍舍弃,前往朝廷官署请求保留他的职位,朝廷顺从民间情绪,特升公为扬州府知府兼掌管滁州的事务。

仍令礼部赏赐紵丝服一套,宝钞五百贯,并赏赐驿站回去上任。这年的八月呈上《平胡颂》,又上《铙歌鼓吹曲》。永乐九年(1411),做南京应天府乡试考官。十年(1412)为南京礼部会试同考官,永乐十二年为北京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十三年为北京礼部会试同考官,十五年(1417)为浙江乡试同考官。永乐十七年(1419)遇到父亲丧事,十八年(1420)十一月夺情起复,仍掌管滁州事务,永乐十九年(1421)考核期满,永乐二十一年(1423)为顺天府乡试同考官。

永乐二十二年(1424)自知府掌管滁州事务九年,汇总考核升任四川宪司按察使,旧吏奸猾,有颠倒黑白、播乱是非的人,公到来访得其中的情弊,惩恶除奸有如神明,这个弊端于是平息下来。军队中旧有横行强暴的使军民受害的人,号称七虎三彪一太岁,人不敢冒犯,冒犯都受到奇祸,公秘密派人捕获他们,并治以重罪,人们才获得安宁。又建议修武备、慎刑罚、明礼制、复义仓、正风俗、广边储、兴水利等九件事情为紧急事务。皇上嘉许,采纳他的意见。过了一年多,朝廷的纲纪肃然。

宣德元年(1426)奉召到京城,改任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领导学生,公申明学规,以身教导他们,人人都勤奋好学。宣德二年(1427)遇到母亲丧事,在家乡修建祖先祠堂和祖坟、以至海月岩神庙、以及永济桥。宣德五年(1430)起复,仍任南京通政使,掌诸司出纳文书敷奏封驳的事,文章移送接收阅览,内外奏疏,无不铺陈详细恳切,没有差错。

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蒙恩赏赐皇帝的诏令以褒奖推崇他,以阶嘉议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追赠给祖父用广、父亲宗彝如同自己的官职,祖母蔡氏、李氏,母翟氏,妻袁氏,一并封为淑人。正统元年(1436)调升南京礼部左侍郎,谦恭认真地督促他的下属,礼仪法度各种形式,都遵循典章法则,而没有违背。

正统六年(1441)夏天以考核政绩来到北京,时年已超过七十岁,上疏辞去爵禄,蒙恩退休而归,修建家庙,增建万卷堂,用来贮藏古今书籍,又修建桥东草堂,间种花果,作为闲游的地方,连年绿化。又在县城南面的角落建住宅一所,为往来朝贺的人住宿的屋舍。正统十四年(1449)秋,忽然间黄萧养作乱,抢掠远近,聚众来来攻广州各个卫镇城,公当时在城中,日夜与卫使韦俊等人筹划商议抵御贼寇安定民心的计策,最终得以保护无事,公的力量为最多。

公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在乡县中人所共仰,远近前来要求作碑记志序赞颂的人,家里每每经常人满。公作文章的才思像泉水一般涌现,酬答毫无粘滞,制作的文章传播四方,连篇累牍,实在是一代大儒呀。在许州修辑《颍川志》,在滁州修辑《永阳志》、《罗浮志》,在四川修辑《成都志》,在家乡修辑《宝安志》,考证摘取的功夫,都极具详细完备,平生所作诗文有《琴轩集》,如恭敬地领受皇帝诏令和著名公卿所赠的诗文汇编为一卷,名叫:《家庆集》,都制板发行于世。又采集本县宋元至今著名贤士所作诗文四帙,名曰《宝安诗集》,题山川景致一套,及《归田稿》若干卷,一并收藏在家里。

公于国朝洪武庚戌(1370)五月七日生,景泰甲戌(1454)十月十六日老死在县城寓所的卧室。享年八十五岁,原配淑人袁氏,有贤淑的德行,是县里著名的家族,先死,葬在县城南面三十里大岭山辛向之原,晚年娶侯氏,后死于公,儿子三个:陈鼎、陈鼎、陈鼒,先死。女四人,嫁士人王胜、钟誉、何秉良、王玮。孙男二:铠、鉴。将以明年二月初三日,将灵柩与淑人袁氏合葬。陈铠前来请求于我说:“先祖向来的行为,只有尊丈知道,希望写成行状,用来求当代名公作碑铭,垂示于后世,才不负祖父的志向呀。”唉,公的德行,守信于朋友,孚望于乡里,著名于朝廷,传播于湖海,政事见于设施,惠泽存乎黎民百姓,有不用等待铭志而扬名后世。但作为子孙,急切地要求昭示于世,于礼是合适的呀,看来我已年老衰弱,不能详细记录,姑录他的大概在右边,还有望于文章巨公,大笔探择而发挥它。敬谨陈述。时景泰六年(1455)夏五月中旬,甲申赐进士、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致仕同门友、罗亨信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