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谱》序
(原文)张氏世为三晋公族,①以字为氏。而谱家谓黄帝子少昊、②青阳氏第五子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氏之义。夫晋国世有张氏,④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无疑也。若赵有张谈、韩有张开、汉有张耳、张释之,皆张侯之裔。⑤是后子孙散处四方,支分派析,非有谱以明著之,安知其所自乎。东莞栅口张氏有讳文弼字廷用者,⑥始由南雄来迁,子孙日盛,为邑名家,以文学行义称者,⑦代有其人,先世所积之厚,从可知矣。今八世孙玹,⑧恐历世愈远,非有谱以联属之,则后人罔知所自,间以所著家谱一编,⑨属予侄晔将至南京,⑩请序其端。
予惟世之世族,莫非古昔名臣大贤之后,因历世既远,盛衰隐显有不能齐,庆吊之礼不能相及,至有视至亲犹途人者,由谱之不明也。载观斯谱,详而有序,简而不遗,可谓善矣。然玹之为是谱,岂徒欲后人知所自而已,将使之由是思夫继承之道也。为张氏子孙其尚勖诸。
注释:①三晋——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同族。公族:西周始置。为朝廷大臣,掌君王贵族内部事务。②黄帝子——相传黄帝第五子叫挥,称少昊、金天氏,发明了弓矢,被封为弓正(官名),赐为张姓。少昊——己姓,一说嬴姓,名挚,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③弓正古官名。掌制作弓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权弓正(即执掌制作弓箭的权力)。弧星——主祀弧星。挥公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说,自宋代起伴随私修族谱的兴起和盛行,广泛流传开来。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石箭镞是在山西朔州峙峪遗址和沁水下川遗址中发现的,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黄帝时代已普遍出现了石箭镞,因此,挥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弓矢,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挥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也是可信的。④张侯——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⑤张谈——(生卒年不详):姬姓,张氏,名孟谈。汉代司马迁为避其父司马谈讳作“张孟同”。战国初赵襄子的家臣。智伯瑶以赵襄子拒绝向智氏割让领地这个缘故,便联合韩、魏两家来进攻赵氏。张开——是张平父亲,楚汉时期张良的祖父,为韩昭侯、韩宣惠王与韩襄王的宰相。张平是张开的儿子,楚汉时期张良的父亲,为韩厘王与韩桓惠王的宰相,与父亲张开共同担任战国时代韩国五任韩王的宰相,此称为五代相国。张耳——大梁(今开封)人,曾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来被汉高祖封为赵王。他年少时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早年曾亡命游於外黄,外黄富人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⑥栅(策cè)口——在东莞虎门地区。⑦行(杏xìng)义——美德与善举。⑧玹(玄xuán)——近似于玉的石,此处是人名。⑨间——最近。⑩属——同“嘱”,吩咐。晔(业yè),火光盛大,此处用于人名。将至,拿到。载观——载,古文语助词,无义。观,看。
勖(旭xù)——勉励,努力。诸,同“之于”,在这方面。尚,希望。
(译文)张氏的根源是三晋的王公贵族,以字作为姓氏。修撰谱牒的行家说黄帝封儿子少昊、青阳氏第五个儿子挥为弓正的官职,夜间观看流星才制作弓箭,执掌制作弓箭的权力,赐他姓张,这不是命名张氏的本意。晋国世代就有张姓,就因为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张侯他的子孙用来命名姓氏是无疑的。如赵国有张谈、韩国有张开、汉朝有张耳、张释之,都是张侯的后裔。之后子孙散居四方,支派分析拆开,没有族谱记载明白,怎样知道自己宗族来自何处。
东莞栅口张氏有名叫张文弼(字廷用)的人,开始由南雄县迁来居住,子孙日渐兴旺,成为县里著名的家族,以文才、美德、善举扬名的,每代都有人,祖先所积累的德行深厚,由此可以知道了。现在八代孙张玹,恐怕经历的世代久远,如无族谱来显示关系,那么后人就不知道自己的来由,最近以所著的家谱一本。嘱咐我的侄子陈晔带来南京,请我作序言。
我认为天下间的世家,无非是古时候的名臣大贤的后人,因为经历的世代久远,荣枯际遇不同,庆贺吊唁的礼仪不相闻问,甚至于有看待亲人犹如陌路人,由于族谱不明呀。观看这本家谱,详细而有次序,简略而不会遗漏,可以说是完善了。但张玹之所以修这本家谱,岂只是想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来历呢,将会使它由此而想到继承家族的道理呀。作为张氏的子孙还望你们在这方面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