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声诗鼓吹》序

1257 《岭南声诗鼓吹》序

(原文)岭南入国朝为大藩,若方面之臣、绣衣之使,来宣化观风者,皆当代伟人。而牧民、典教、旅寓、土著者,亦多名士,故其赋咏之工,往往传诵于人,然未有采录以成编者。合肥王先生仲迪,寓琼郡有年,尝从琼山教谕赵麾谦游,学博识高而喜赋咏,于是国初以来,名宦与旅寓、土著,文人才士之诗,得若干首,曰:《岭南声诗鼓吹》,未及板行,殁于羊城。

广州府同知句容陈君士逊,属郡士赵怀灿、涂友良校正锓梓,以成其志,可谓义举矣。间以成本寄予,属言为序,予时长通政使司事,未及为之,而士逊寻终于官。今其子圭复申前请,谊不可辞。

予惟圣朝德教,洽乎四海,声名文物,盛于前代。以故缙绅君子作为歌诗,格调高古,声音雄浑,足以起人之听,谓之鼓吹,不亦宜乎,且鼓吹军乐也,古乐府有《饶歌鼓吹曲》之名,昔元遗山,img选唐人七言近体,通五百余首,题曰;《唐诗鼓吹》,img赵文敏公尝叙之,盛传于世,然则仲迪之名编,岂非得遗之意乎,矧所选诸体诗,img沨沨乎治世之音,img有足观者,予知不独传于岭南,将传于四方矣,img于是乎书。

注释:①方面之臣——坐镇一方之官员,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为地方行省三巨头。绣衣之使,即监察御史,穿绣衣、戴蟹豸冠,到地方执法。②同知——朝廷怕地方官员权力过大,从中央派文官来协助布政使工作,一方面当副手,一方面作为朝廷耳目,起监察作用,叫同知。句容,江苏县名,境内有句容山,山形如句字之曲,县以此得名。③锓(寝qǐn)雕刻。锓梓,用梓木雕版印刷。④间——最近。⑤属言——属同嘱,“嘱”,吩咐;言,指文章。⑥长(音掌)——领导,主管。通政使司,详305篇注①。⑦文物——有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古董。⑧缙绅——详685篇注③之“搢绅”歌诗,指宋词,因有歌伎弹唱演绎,俗名长短句。⑨鼓吹(chuī粤音脆)——古代军乐,列于殿廷,宴群臣及上食用之。⑩《饶歌鼓吹曲》——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风格清妙。精通音律,著《大乐议》、《饶歌鼓吹曲》。现存自注工尺旁谱词十七首,系研究宋词乐谱的珍贵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等。img元遗山——即元好问。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少年时代与其父元德明生活于山西砂河镇滹沱河北。是金元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金朝灭亡后,他拒绝做元朝的官,隐居乡里。在隐居期间,先后编成了史料价值极高的《中州集》和《壬辰杂编》。元好问一生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他的《论诗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img《唐诗鼓吹》——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唐人七律选本,全书共10卷,选唐诗人96家,作品597首。该选本在明清两代,影响很广,出现了不少注释本、解评本,但到后代却越来越不被重视。自民国吴汝纶作评点至今,论及该选本的不多,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几乎没有《唐诗鼓吹》作为唐诗选本上重要的一环,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不得不说是个遗憾。img矧引(审shěn粤音诊)——况且。img沨沨(逢féng)——声势浩大。乎,虚用,语助词,无义。img四方——指天下。

(译文)岭南进入国朝是大省,如坐镇一方的地方大员、钦差大臣来宣传教化、观察风俗,都是当代的伟人,而州郡官员、掌管学校的、旅居的、当地的人,亦多是著名的文化人,所以他们诗赋之美,往往脍炙人口,但没有采录以成书。合肥王仲迪,旅居琼郡多年,曾拜在琼山教谕赵麾谦门下,学问渊博见识高深而喜欢赋诗,于是广泛采集国初以来,著名官宦和旅居当地的文人才士的诗,集得若干首,叫做《岭南声诗鼓吹》,未曾来得及刻板印刷发行,死于羊城。

广州府同知、句容县的陈士逊,嘱咐郡士赵怀灿、涂友良校正刻板印刷,以完成他的遗愿,可以说是义举呀。曾经以成书寄来给我,嘱咐写文章作为序言,当时我主管通政使司的事务,未曾来得及写作,而陈士逊不久死于官职。如今他的儿子陈圭又重申以前的请求,义不容辞。

我想圣朝的道德教育,遍布天下,声誉文物,超过前代。所以士大夫们作为长短句,格调高雅,声音雄浑,足令人荡气回肠,说它是鼓吹,不也是适宜的吗,而且鼓吹是军乐呀,古乐府有《饶歌鼓吹曲》的名目,昔日元遗山,选唐人七言近体诗,共五百余首,题目叫做《唐诗鼓吹》,赵文敏公曾写过序,盛传于世,那么王仲迪的名编,岂不是得到元遗山的意思吗。况且所选不管是诗词歌赋,充满着治世的声音,洋洋大观,我知道不单传播于岭南,将传播于天下了,于是就写了这篇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