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郑氏族谱》序
(原文)增城郑氏先世,闽之兴化莆田人,有讳光字良者,宋宣和中为广东转运使司副使、①阶奉训大夫。靖康中谢官寓居增城,②肇置产业为后人计,自是支派日繁,称为名宗。曰方兴者登隆兴癸未进士第,授国子监宣教;③其子士能庆元中,以文学举为韶州儒学教授、④阶将仕郎;曰起家者绍定中,亦由科第授国子监助教;⑤曰月卿者咸淳中,以茂才荐授吉州庐陵县丞。⑥
在元之初,有若聪老者,⑦悯邑之学宫毁于兵燹,⑧尝祠先圣先师于家,⑨后以其家为文庙,⑩而别居焉;至顺间,香山邑宰盱江左祥,迁学镌碑记其事甚悉。曰庆甫者至正间,以明经举授本邑儒学教谕;曰宗道者圣朝洪武间,以人材荐授南昌新建县丞;此皆卓卓有声者。自副使以来,历世已十,子孙日益蕃盛,能敦守诗书礼义之习,衣冠文物,辉映里闾,可谓盛矣。十世孙祥,间以其家旧谱,
增而修之,乃不远二百里,谒文为序。按郑为周宣王母弟桓公后,以国为氏,初幽公生公子鲁,鲁六世孙荣号郑君,生汉大司农当时,
居于荥阳,
其后寖大。
自汉以来,千有余年,子孙散居四方者,不知凡几。增城之郑,虽云出于莆田,而莆田之族,亦安知其不本于荥阳耶。且谱牒之作,溯而上之,可以知其传之有自,循而下之,可以知其绪之有所统,序以昭穆,又可以知其世次之不紊。今郑氏自副使公由莆田而增城,历世已久,而祥也悉详考,而备著之用心勤矣,为其族人观是谱者,可不惕然思所奋励,迓续前人之休光乎。
注释:①转运使司——明代转运使司仅管盐政。②谢官——辞官。③国子监(音鉴)宣教——国子监,封建国家最高学府。宣教,不是官名,是职能,从事教学,指国子助教。④教授——传授经义。⑤国子助教——官名,帮助国子监祭酒、博士教学生。⑥茂才——即秀才。⑦若聪老者——像耳朵不大好的。⑧兵燹 ( 冼 xiǎn)——战火。⑨祠——祭祀,作动词用。⑩文庙——孔庙。因为孔庙通常设在学宫中,故又称文庙香山——旧县名。汉时为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绍兴二十二年从东莞香山镇独立为县。公元1925年因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县。盱(须xū),此处用于地名。
间——最近。
郑当时——郑桓公十九世孙,西汉淮阳陈(治今河南淮阳)人,字庄。以任侠自喜,声闻梁楚间。景帝时为太子舍人。常置驿马四郊,存问故人,唯恐不遍,所交皆名士。武帝时为大农令。客至无贵贱俱留之,后为客所累落职。译者按:据1139篇“《唐志》云,鲁七代孙生当时。”与此文“鲁六世孙荣,号郑君,生汉大司农当时”明显矛盾。但“鲁六世孙荣号郑君”两文完全一致,不可能版本出错。故保留原样,待后世专家破解。
荥(形xíng)阳——河南省县名,明清属开封府。
寖(侵qīn)——逐渐。
迓(讶yà)——续,迎续。但此处宜解作弘扬。休光,美好的光华,此处引申为光荣传统。
(译文)增城郑氏的祖先,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有个叫郑光(字良)的人,宋朝宣和(1119-1125)年间做广东转运使司副使、官阶是奉训大夫,靖康(1126-1127)年间辞官寓居在增城,开始置办产业为后人打算,自此以后支派日渐繁盛,称为著名的宗族。叫郑方兴的人考中隆兴癸未(1163)年的进士,授予国子监的宣教;他的儿子郑士能在庆元(1195)年间,以文学被举荐为韶州儒学教授、官阶是将仕郎;叫郑起家的人在绍定(1228)年间,亦由科第被授予国子监助教;叫郑月卿的人在咸淳(1265)年间,以秀才被举荐授予吉州府庐陵县的副职。
在元朝初年,有个耳朵不大好的人,怜悯县城的学宫毁于战火,曾经祭祀先圣先师孔子在家里,后来以他的家作为文庙,而自己另外找别的地方住;至顺(1330)年间,香山县令盱江的左祥,迁学宫而立碑记录这件事很详细。叫郑庆甫的人在至正年间(1341-1370),以明经中举授予本县儒学教谕;叫郑宗道的人在圣朝洪武年间(1368-1398),以秀才被举荐授予南昌府新建县副职;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人。自郑光副使以来,经历已经十代人,子孙日益兴旺,能够弘扬诗礼传统,世家之文化积淀,辉映街坊,可以说是兴盛呀。十代孙郑祥,曾以他家里的旧家谱,增添而修辑家谱,不远二百里之遥,拜访我请作序言。
按郑氏是周宣王母弟桓公的后人,以国号为姓氏,当初幽公生下公子鲁,鲁的六代孙郑荣、号郑君,生汉朝大司农郑当时,居住在荥阳,之后逐渐壮大。自汉朝以来,一千多年,子孙散居四方,不知道有多少。增城的郑氏,虽然出自福建莆田,而莆田的族人,怎知道他们不是来源于荥阳呢。况且族谱的制作,向上追溯,可以知道他传承有根源,接着向下看它,可以知道它遗留下的族群有所统合,以父子次序排列,又可以知道它世系的排列不会紊乱。如今郑氏自从郑光副使由莆田迁徙至增城,经历的世代已经很久,而郑祥全面调查又充分记录族谱费尽心机,作为他的族人观看这本族谱的,怎能不猛然振作起来,以弘扬前人的光荣传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