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志》序

1160 《成都志》序

(原文)周小史掌邦国之志,盖志其土地及辨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后世郡邑有志,盖权舆于此。

成都为四川会府,典章文物宜可考征,而陵谷变迁,事文散逸,有不足稽者。至宋熙宁壬子三衢赵公阅道,始著《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旁搜博采,至为详备。历九十年,晋陵胡承公方欲论撰,会迁宣抚使复中辍,绍兴中鄱阳王公刚中作续记二十卷。又十有八年,为淳熙丁酉,吴郡范公成大复作《成都古今丙记》十卷。是后胡公元质续为丁记二十五卷。

入国朝未闻有续为之者,永乐甲辰予叨为四川按察使时,朝廷先已遣官于天下郡邑采访志书,而《成都志事》实未得其详,蜀献王乃出赵公等所著四记,付有司誊录,遂入国初以来事迹类写进讫其稿,繁冗难以披阅,且非志体,予于政务暇创凡立例,以四记所载者,重加纂辑,芟繁撮要,凡六阅月始克成,曰《成都志》,总十八卷。

自国朝封建亲藩、置立三司察院、郡邑沿革、山川物产、赋役土贡、民俗政教、名宦人物、义夫节妇、学校坛场、茶盐课司、仓库邮驿、递运诸所、释道宫观、桥梁津渡、屯田粮数,及杂记所纪者,靡不登载。若前代封君兴废之由,img蛮夷叛服之故,亦足以垂鉴戒。img其伎艺术数之流,幽冥怪异之事,阅道赵公尝曰:“吾将以待天下穷理者。”今复存之。至若朝廷制作录于古今诗文之首,俾览者知国朝名宦贤才之盛,政教风俗之美,生齿赋税之殷,典章文物之懿,有非前代所能及也。於戏盛哉!img

注释:①坟衍——肥沃平坦的土地。坟,水边之地;衍,低平的地。原隰(习xí粤音习莞音湿),平坦而湿的土地。名物,名称与故事。②权舆——起始。③陵谷变迁——从山峰变成山谷,比喻世事巨变。④三——山名。位于浙江州常山县城北约10公里。《隋志》记载:“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三衢山历史悠久,文史丰厚。赵阅道——(1008-1084),宋代文学家。字阅道,自号知非子。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⑤王刚中——(1103-1165)字时亨,宋代乐平履恒里燕窝村(今礼林镇府前村)。南宋绍兴十五年赴京应考,提出革除时弊的对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点为进士第二名。⑥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谥文穆。⑦胡元质——(1127-1189),字长文,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时年二十二岁。历官秘书省正字,知太平州、建康府。⑧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⑨芟繁撮要——剔除多余的,留下重要的。⑩三司察院——1376年(洪武九年),朱元璋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司。每省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财政和民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法庭和监狱,长官为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掌军政,长官为都指挥使。布、按、都指挥使司合称为三司,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的三个派出机关。三司分别独立,直接由朝廷指挥。察院——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简称察院,御史出差在外,其驻节的衙署亦称察院;京师巡城御史称五城察院。img封君——一般是男子,如王、公、侯、伯、子、男之类;也有女封君,如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之类。img鉴戒——经验教训。img於戏盛哉——於戏,音义同“呜呼”,此处作赞叹声,哗。盛哉,鼎盛啊!

(译文)周朝的小官掌管国志,因记载国家的土地以及细分山林河川丘陵湖沼的各种地名与掌故,后世有府县的地方志,都始于此。

成都是四川的省会,典章文物当然可以查证,而世事变迁,记事的文章散失,有些无法查证。到宋朝熙宁(1068-1077年)年间的壬子年(1072年)三衢县的赵阅道,才著写《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旁征博引,最为详细完备。过了九十年,晋陵县的胡承公正打算编写,刚好改任宣抚使离开而作罢,绍兴年间(1131-1161)鄱阳县的王刚中作《成都古今续记》二十卷,又过了十八年,是淳熙(1174年-1189年)丁酉(1177年)年,吴郡的范成大又编著《成都古今丙记》十卷。之后胡元质继续著作了《成都古今丁记》二十五卷。

进入国朝未听说有继续编写的人,永乐甲辰(1424),我接受作为四川按察使的时候,朝廷先前已经派遣官员遍天下郡县搜求志书,而《成都志事》实际上未曾得到它详细的资料,蜀献王于是取出赵阅道等人所著的四本地方志,交给有关部门去抄录,于是将进入国朝以来的事迹分类,全部收入稿中。稿繁杂琐碎难以阅读,而且并非是地方志的体裁,我于政务闲暇之时制定凡例,用四本地方志所记载的事情,重新加以编辑,删除多余摘取要点,经过六个月才完成,叫做:《成都志》,总共十八卷。

自国朝封赠建立亲藩、置立三司官署、郡县的沿用和改革、山川物产、赋税和徭役土产进贡、民间的风俗,政治和教化、著名的官宦人物、义夫节妇、学校坛口场所、茶盐课司、仓库邮驿、递运诸所、释道宫观、桥梁津渡、屯田粮数,以及杂记所记录的事件,无不登载。如前代封君的兴废的缘由,少数民族叛变降服的原故,亦足以留经验教训给后世。对手那些技艺表演求签算命之流,幽冥怪异之事,赵阅道曾经说:“我将等待天下穷究事理的人,”如今又保存它。至于朝廷的诏书,抄录于古今诗文的前面,让读者知道国朝名臣贤才的兴盛,政教风俗的美好,人口赋税的殷实,典章文物的完善,所有这些并非是前代能够企及的呀,哗,鼎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