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赵孝子墓表》后

1331 书《赵孝子墓表》后

(原文)右少傅、兵部尚书、西昌杨公作《暨阳赵孝子墓表》,谓与宋朱康叔事相类,予得而读之,诚然也。

孝子讳铉、字文鼎,宋宗室之后,先世以科目显者三人,因名所居坊曰:鼎魁。则其家文物之懿可知。元季江南郡邑,寇盗充斥,郡之总戎者,以其祖彦珪、父思善有智略檄之,集义兵捍乡邑。一日率众与盗遇,力寡不敌,父子俱陷没,盗因之歼其家。殆尽时,文鼎甫六岁,赖母吴氏携之走,依姑氏夏家于平江,(盗追之不及,幸脱虎口,复走虎林,匿姻家方氏所。无何,虎林亦陷于盗。戎马纷纭,母子相失,适其家旧人承信见文鼎,抱持以归。时夏氏姑亦避兵吴门,求得之,训育犹己出。

后十年,国朝平定海宇,文鼎稍长,克自树立,始回暨阳。而故居焚荡无遗,重加创理,资日渐殷。惟以不母为戚,与人言则潸然陨涕,若无所容于天地间者。洪武辛亥冬,吁天告祖,矢得母方还,遍行吴越郡邑,寻访将及三祀,始物色得之于鄞。母子相见悲号,感动行路人,遂奉以归,孝养备至。又十有二祀,母以寿终,哀毁骨立,img丧葬咸如礼,人称其孝。

永乐中,昆陵通守李学,img具闻于朝,命观风者廉其实、img诏旌其门、复其家,img时宣德丙午也,img而文鼎殁己七年矣。於戏,img孝者百行之原,匹夫单人有行之者,则朝廷有旌异之典,为世道劝。img文鼎为宋宗室后,不幸早丁乱离,img备尝艰苦,及际圣明,家业复兴,母子复合,非一念孝诚,上格于天、为神明,祖宗所佑乎。经曰:“孝悌之至,img通于神明。”矧今子孙绳绳蛰蛰,img敦尚礼义,克承其家。《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img以文鼎而观益信是,宜恩命之贲临,img为缙绅之所与也。img予重其子江兄弟之请,遂书此于少傅公所撰墓表之左方云。img

注释:①右——古时书写竖行,从上至下,由右到左,一落笔写“右”表示此文在前文之后。少傅,太子师有三:少师、少保、少傅,合称三孤。②西昌——四川县名。暨阳,在今江苏江阴县。③宋朱康叔——朱康叔,名寿昌,扬州天长人。以父荫为将作监。宋治平中历官知阆州广德军。康叔七岁父官长安,出其母刘氏嫁民间,康叔既仕念母,行四方求之,饮食罕有酒肉,每于佛前灼臂烧顶,刺血写经,冀遂其志。熙宁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行,次同州得焉。④讳(惠huì粤音伟莞音伟、肺)——称已逝尊者之名。铉(券xuàn粤音远、莞音劝),横贯鼎耳以扛鼎的器具,此处用于人名。⑤姑氏夏家——孝子赵文鼎的姑妈嫁到夏家。平江,江苏苏州的古称。⑥虎林——古城名,在今安徽贵池县西。⑦潸(山shān)——流泪的样子。⑧洪武辛亥——(1371),即洪武四年。⑨矢——发誓。⑩物色——访求,寻找。鄞(银yín),古地名,春秋时属越,即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img哀毁骨立——形容守丧期间悲痛过甚以致憔悴得厉害。img昆陵——版本有误,毘(皮pí)陵,江苏江阴县的古称。通守,太守的副手,又叫通判。img观风——即御史,中央派人落地方观察政策贯彻情况及民众的反映。廉其实,考察、查访其中真相。img复其家——免除他家的赋税劳役,以表示奖励。img宣德丙午——宣德元年(1426),明成祖之太孙明宣宗朱瞻基年号。img於戏——音义同“呜呼”,感叹声。img为世道劝——作为社会风气的引导。img早丁——幼年就遇到了。img孝悌(替tì。粤音弟)——对父母好为孝,对兄弟好叫悌 。 img矧(审shěn粤音诊)——况且;绳绳蛰蛰,形容众多、盛大。img“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语出《诗经、大雅、既醉.》译为;“孝子心不减,神将法则永赐你。”匮,缺乏、穷尽。img贲(庇bì)临——光临。img缙绅——详685篇之注③“搢绅”。与,赞许。img墓表之左方——古时竖行书写,从右到左,“墓表之左方”表示墓表的后面。

(译文)前文少傅、兵部尚书、四川西昌县的杨公作《暨阳赵孝子墓表》,说与宋朝的朱康叔的事情相类似,我得到而阅读它,实在是这样的呀。

孝子名叫铉、字文鼎,宋宗室的后人,先祖以科举显赫的有三人,因此题名所居住的街坊叫:鼎魁。这样他家功名显赫由此可知。元朝晚年江南郡县,盗寇到处蜂起,郡的军事总领,因赵孝子的祖父赵彦珪、父思善有才智谋略招聘他们,集合义兵捍卫乡县。一日率众与盗遇,力寡不敌,父子都阵亡,强盗因此将他家灭门。快杀光时,赵文鼎才六岁,靠母亲吴氏带他逃走,依附在江苏苏州夏家的姑妈处,强盗追不到他们,庆幸脱离虎口,又逃往安徽虎林,藏身在姻亲方氏家。不久,虎林亦被强盗占领,烽火连天,母子失散,刚好他家旧家人承信见到赵文鼎,把他携带归来。当时,夏氏姑妈亦在吴家避兵,夏氏寻得赵文鼎,教育抚养如自己的儿女。

后十年,国朝平定天下,文鼎渐大,能够自立,才回到故乡江苏暨阳。而故居已被夷为平地,一无所有,赵文鼎重加整理,财富日增。最感遗憾就是失去了母亲,与人说到时伤心涕泪交流,像无面生于人世一般。洪武辛亥(1371)冬天,向天祷告、向祖宗发誓,一定要寻到母亲才回家,行遍吴越的郡县,寻访将近三年,在浙江鄞县才寻访得到。母子相见,痛哭之声感动路人,于是奉母归来,孝顺奉养备至。又过了十二年,母亲百年归老,悲痛到全落了形,丧葬都依照礼仪,人们称赞他孝义。

永乐年间,江阴通判李学,将事情题本奏闻朝廷,朝廷命令观风使查实后、诏命旌表他的门庭、免除他家的赋税与劳役,作为奖励,当时是宣德丙午(1426)年呀,而文鼎死已经有七年了。唉,孝心是百行之首,百姓单人有道德的,那么朝廷旌表有特别的典礼,作为社会风气的引导。赵文鼎是宋朝宗室后人,不幸早年遭遇离乱,备尝艰苦,及至遭际圣明时代,家业复兴、母子复合,难道不是一念之孝感应上天神明、祖宗庇佑吗。《孝经》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做到极至,能动神明。况且如今子孙如此盛大,崇尚礼义,能够继承他的家族。《诗经》说:“孝心长在,神将法则永赐尔你们。”以文鼎来看,更加相信是这样的,该皇恩光临,为缙绅大夫们所赞许呀。我尊重他的儿子赵江兄弟的请求,于是书写这篇,在少傅公所撰写的墓表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