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外李公墓表
(原文)自昔有德君子,虽不获大施于当时,而盛且大者,恒在其后人焉。盖积之既厚,则发之必茂,今日所以淑诸人者,即异日所以起其家者也。矧承家学之懿,①仁声义闻,足以励俗而化人,其宗支之蕃敷,亦理之必然者。予于梅外李公而有征焉②。
公之先,南雄人,其居东莞,则自朝议公始,③至竹隐先生,尤有重名。先生讳用,字叔大,性至孝,喜读书,邃伊洛性理之学,④宋忠简公李昂英,⑤尝以其著《论语解》进于朝,授校书郎,⑤不就,寻迁承务郎,(⑥以旌其高。宪使周梅叟诸公交口荐举,⑦复奏于朝,御书“竹隐精舍”赐之,乡人以为荣。咸淳中,⑧)提刑刘叔子,⑨命祠于邑庠。
先生娶王氏,敕封三安人,生公昆仲三人,而公居长,次得鹏,⑩号梅边;次某,号梅際,俱以孝行知名。公讳春叟,字子先,资敏悟,学如夙习,邑宰许巨川见而奇之,勉其进业。矧承家学渊源,而覃思经术,遂通《春秋》,凡三中举,初为惠州司户,有政誉,提刑杨允恭奏为肇庆司理,
尝辨冤狱,为郡守刘叔子推服,荐除德庆教授,时银场盐局政弊,因上书郭察院,深切时病,郭为条奏罢之,民歌于道。既谢事,以经学训生徒,诱掖奖劝甚至,故及门者,后皆知名,乡邑化之,儒风翕然为振。
由是声闻于朝,复授朝奉郎军器大监,
恳辞不就,特赐梅外处士号以旌之。
时宋主驻跸南服,邑人熊飞起兵勤王,
溃败,驻近邻,居民鼠匿山谷,飞怒其不附己,欲纵兵捕戮,邑人洶洶,公泣谏,语甚激切,飞素重公,遂止。群盗乘间剽掠,以公故多不忍犯邑。岁丁丑,
元张吕二率克广州,哨骑将及邑,众皆危惧,公毅然与张元吉走谒麾下,掉三寸舌,活一邑人命。因命公宰邑,力辞不就,以元吉宰之。是后盖无意仕进,横经讲学,以道自任,部使者至邑,必躬谒问政,邑大夫尝造席请益,过者以识为幸,其见重于时类此。
娶何氏封四八太安人,生三子:长时可,宝祐六年,以《春秋》中举;次昭可、献可,俱克世其家。二女:长适曾罗溪;次适张某。享年八十,与安人合窆于英村麻地岭坤向。
志其墓者,则资中郭应木也。
邑人德公不忘,绘像于竹隐祠祀之焉,记其事者,则门人陈庚也。
公性孝友,然伟特方严,风岸峻立,望之知为端人正士,恒以济时行道,尽忠所事为心,成败利钝初不计恤,而遇事风生,果于决断,矫矫然有三代遗直。
其为文,以理为主,雄浑有气,诗典雅温厚,耻作绮丽语,有《咏归集》传于世。素负经济才,遭叔季之世,
弗克以究厥施,仕止郎官,人皆惜之。然而名重缙绅,
仁洽乡邑,庆流后裔,真可谓有德君子矣。
公曾孙胜辅驰书请曰:“惟我李氏,世以文学行义,重于乡邑,梅外公之名尤彰,今宰木拱矣,而墓隧之石未刻,幸为文以表于墓,庶几发潜德于九泉,俾后世子孙知所自也。”於戏,仁者必有后,李氏自朝议公至于今,凡十有余世,诗书之绪继继承承,其大而盛者已兆于今日,则公淑人之德,
天之报施盖未艾也。于是论著公之出处大节,揭于墓道,庶几以慰其后人之思,
而信于邑人云。
注释:①矧(审shěn粤音诊)——况且。②梅外李公——李春叟,李氏本江西吉安人。李邵始迁南雄,至四世仙之迁广州(当时属番禺),历三世至李昂英,宋宝庆二年(1226)探花,与李用交厚。李用的长子李春叟号梅外。拜他为师。③朝议——指朝议大夫,官名,散官,无实职。此处因年代久远,不知祖宗名字,以官名代替。④邃伊洛性理之学——精通于伊洛性理的学问。伊洛性理之学,宋代程颢程颐的理学,因二程讲学于伊洛二水间,故名。⑤李昂英——(1201-1257)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今广州)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官至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宝祐五年秋卒,年五十七,ī忠简校书郎——在唐朝,属秘书省,官阶为从九品上,主要做文章的校对和专门典校藏书的工作。⑥承务郎——官名。隋文帝时,尚书各司,在侍郎外,各置员外郎一人,管理本司籍帐,侍郎出缺,代其职务。⑦周梅叟——宝祐四年(1256)三月,梅叟被提升为广南东路(大致相当于今之广东)提点刑狱,历任转运使。景定五年(1264)时值宋末,中原战乱频仍,周梅叟故而携带亲眷(包括祖父宣道和三个胞弟)入潮,居于潮阳新兴乡之泗水(今峡山镇桥东、桥西和泗联诸村),奉周宣道为一世,父周景一为二世,梅叟自为三世。⑧咸淳——南宋度宗年号,1265-1274年。⑨提刑——官名,宋淳化二年置,全称提点刑狱官。掌察所辖狱讼及举报官吏。明清置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⑩鹏——原版左边“用”,右边“鸟”,打不出,以此字代。司户——官名。汉魏以下有户曹掾,主民户。北齐称户曹参军。唐制:府称户曹参军,州称司户参军,县称司户。
肇庆——广东县名。司理——官名,宋初各州有马步院。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太祖开宝六年(937)改各州马步院为司寇院,以文臣为司寇参军,后改司寇为司理。
歙(西xī粤音泣,莞音邑)——和顺。
军器大监——古代官署名。唐武德初年有武器监,后屡废置,开元三年(715)置军器监。
南服——周制,以地域距国都远近划分为十服,南服指南方。
勤王——为王命奔驰。
岁丁丑——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距南宋灭亡只有两年。
宝祐六年——南宋理宗年号,1258年。
合窆(贬biǎn)——合葬。
资中——四川县名。
陈庚——东莞人。咸淳(1265—1274)甲子乡贡进士。
孝友——对父母好为孝,对兄弟好为友。
矫矫然——与众不同的;三代遗直,三代指夏商周三代遗风。
叔季之世——一个朝代临近灭亡的时代。
缙绅——详685篇注③。
於戏——於同“呜”,戏同“呼”。呜呼,感叹声。
淑人之德——使人向善的恩惠。
庶几——希望。
(译文)往日有道德的君子,虽然不能在当代大显身手,而发扬光大的经常在他的后人身上。那是因为德积得厚,造福后人的必定大,今日使人向善的人,即是日后振起他家业的人呀。况且继承家学的传统,仁义的名望,足以激励风俗而感化世人,他的后人繁盛,亦是理所当然的。我从梅外李公身上就找到证据。
李公的祖先,是南雄人,他居住在东莞,那是由朝议公开始,到竹隐先生,名声更大,先生名叫用,字叔大,为人最孝顺,喜欢读书,精通朱熹的伊洛性理。宋朝的忠简公李昂英,曾将他著的《论语解》进呈朝廷,朝廷授予他做校书郎,不去就任,不久升迁为承务郎,以表彰他的高洁。御史周梅叟几位大人异口同声地举荐,又上奏于朝廷,理宗皇帝亲手书写“竹隐精舍”四字赐给他,乡县的人引以为骄傲。咸淳年间(1266-1274),提刑官刘叔子请人给李用绘像,挂于县学中。
先生娶妻王氏,敕书封为三安人,李用生李公兄弟三人,而李公是长子,次子李得鹏,号梅边;次子某;号梅际,都以孝顺知名。李公名叫春叟,字子先,天赋机灵,初学如旧时学过似的,县令许巨川看见感到吃惊,鼓励他进取功名。况且继承家学渊源,加上钻研六经,于是精通《春秋》,三次受到推荐,当初做惠州司户,有政绩声誉,提刑官杨允恭奏请作为肇庆府司理,曾辩明冤狱,被郡太守刘叔子推崇佩服,推荐他作德庆县学教授,当时银场盐局的政治腐败,因此上书给都察院的郭某,深刻揭露时弊,郭某上报罢了他的官,民众对他一腔正气赞不绝口。辞去职务后,就以经学教授生徒,引导扶持备至。所以进入他门的,后来都成为知名的人,乡县的人受到感化,读书上进蔚然成风,由此声誉闻达于朝廷,又授予朝奉郎军器大监。他恳切地推辞不受,朝廷又特别赐予梅外处上称号以旌表他。
当时宋主车驾停留南方,县人熊飞起兵勤王,遭到溃败,驻扎在邻近,居民老鼠般藏匿在山谷中,熊飞恨他们不归附自己,想纵兵搜捕杀戮,县人惊慌。李公哭谏,语言很是激动恳切,熊飞向来尊重李公,于是停止行动。众多盗匪乘机抢劫掠夺,因为李公的原故不忍侵犯县城。丁丑年(1277),元朝张弘范吕文焕二人率军攻克广州,哨骑将要到达东莞县,众人都忧虑恐惧,李春叟毅然与张元吉前往拜见元军将帅,摇动三寸舌,救活一县人的性命。因此元军让李春叟作县令,他力辞不就任,用张元吉主宰县事。此后就无意于仕途进取,打开经文讲学,以宣扬孔孟之道为己任,部里的使者来到县里,必亲身拜见问政,县大夫曾到他座前向他请教,过往的人以认识他为荣幸,他当时受人尊重类似如此。
娶妻何氏封为四八太安人,生三子:长子李时可,宝祐六年,以《春秋》中举;次子李昭可、李献可,都能够传承他的家庭。两个女儿:长女嫁曾罗溪;次女嫁张某。李春叟享年八十岁,与安人合葬在英村麻地岭的坤向。为他墓道作志的,那是四川资中县人东莞县令郭应木呀。县人不忘李公的恩德,绘画他的画像在竹隐祠中祭祀他,记录他事迹的,是他的门人陈庚呀。
李公为人孝顺友爱,但雄壮威严,神韵高雅,一望而知是正人君子,拯救时世、施行仁道,一心一意办事,成败利钝根本就不计较,而遇事果断,与众不同地有夏商周三代遗风。他作文章,以义理为主,雄浑有气概,诗典雅温和纯厚,耻于作华美艳丽的语言,有《咏归集》流传于世。向来负有经济之才,遭逢末世,不能施展抱负,仕途止于郎官,人们都惋惜他。但是名重于乡绅,仁义遍及于乡县,庆泽流传后裔,真可谓有德君子了。李公曾孙李胜辅寄书请求说:“我李氏,世代以文学行义,扬名乡县,梅外公的名声尤其响亮,如今墓道的树木已合抱了,而墓道的碑石未有刻辞,希望你为此作文发表于墓碑,或许可以抒发不为人知的美德于九泉,让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的来源呀。”
唉,仁义的人必有后,李氏自朝议公到今日,已有十几代,书香传统前后相承,延续不断,他将来兴盛而且壮大已经预兆于今日,那么李公使人向善的恩德,天的回报正方兴未艾呀。于是叙述李公的出处和大节,公开在墓碑,希望可以告慰后人的思念,而取信于县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