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学士书
(原文)友生琏再拜书奉耐轩学士尊先生阁下:①
自去年冬十一月奉别后,十二月至许昌视事,②凡百粗遣实,③巨庇所及,④余无足为知已道。近有自京师来者,恭审阁下荣升院长,⑤盖特恩也。
琏闻学士之官,昉于唐、⑥而盛于宋。当唐初兴时,开馆以待贤俊,得学士十又八人,而声名满天下,此文皇养将相之材,⑦以论道经邦,而弘大化也,中兴以来,往往著得人之效。逮宋盛时,崇尚馆阁,目为清华,⑧辅相之材,多由此选,馆阁清密,古谓登瀛。⑨士之读书,至此几何人哉。
我圣朝稽古建官,尤重其选,非学行纯懿、誉隆中外者,不轻授之。阁下文章道德,重于当时,冠乎近代,为圣心所属者已久,⑩此宠命之来,有不可辞也。矧阁下以经纶之才,居代言之职,
陆宣公所谓上不负天子,
下不负所学。
是盖阁下平昔所蕴蓄者也。丰功伟绩,岂让于古人哉。于以见登瀛清华之选,不但重于唐宋,而重于今日也,遥望玉堂如在天上,
何时会晤,以罄所欲言耶。临纸不胜惓惓之至。
注释:①书奉——此信呈给;耐轩,王学士的号。阁下,对人的敬称。②许昌——河南州名,陈琏从国子助教被推荐任地方官是在永乐元年十一月,此信写于十二月。视事,理事。③百粗遣实——意译为细加整治。从粗变细,须要整治落实。④巨庇所及——意译为皇命所及。⑤翰林院长——官署名。始置唐开元初,宋设翰林院,职掌内廷起草诏书,此外一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明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其长官为掌院学士。⑥昉(纺fǎng)——起始。⑦文皇——指唐太宗。⑧清华——既清闲又高贵的官职。⑨登瀛——比喻士人得荣宠,如登仙界。瀛洲,传说中的仙境。唐武德四年,太宗为太子,于宫城西开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凡分三番,备顾问,访以政事,在选中者,为人所慕向,称为登瀛洲。⑩圣心所属——帝王心中看中。经纶——详719篇注③。
居代言之职——指代帝王起草诏书。
陆宣公——陆贽,详719篇注①。玉堂——指翰林院。
惓惓——同“拳拳”,恳切思念的样子。
(译文)朋友陈琏再拜信呈给耐轩学士尊敬的先生阁下:
自去年冬十一月分别后,十二月到许昌理事,凡事须细加整治,王命所及,其余不足为知己说。近日有人自京师来,故敬知阁下荣升翰林院长,那是特殊的恩赐呀。
陈琏知道翰林学士这官职,开始于唐朝,而盛行于宋代。当唐朝最初建立的时候,开馆用来接待贤才俊士,得到学士十八人,而声名满天下,这是唐太宗培养的将相人材,用作论道经邦,来达到天下大治。唐代中兴以来,在人才教育上往往取得显著的效果。到了宋朝强盛的时候,崇尚馆阁,将翰林学士视为精英,辅助宰相的人才,多数由翰林院中挑选,馆阁事务清闲,接近皇上,古时候叫登仙,读书人进入这里的能有几个人啊。
我朝根据古制建立翰林院,尤其注重他的选择,若非学问品行纯粹、朝中朝外声誉隆重的,不会轻易授予他。阁下文章道德,重于当时、冠名于近代,被皇上心里看中已久,此次宠信任命的到来,有不可推辞的呀。况且阁下以治国之才,位居代言的职务,陆宣公所说的“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
这是阁下平日奋斗的结果呀,丰功伟绩,岂让于古人呢。在这里可以见到登瀛清华的挑选,不但重于唐宋,而重于今日呀,遥望翰林院如在天上,何时会晤,以尽诉所欲言呢。临纸不胜深切思念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