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柴义士小传》后

1312 书《柴义士小传》后

(原文)昔韩昌黎作《何蕃传》,举其群行焯焯者数事,而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存焉者,尤足以见蕃用心之仁,以故作史者取之列于独行传首。噫,在当时都高位、享厚禄,气焰赫然,薰灼于人者何限,一旦身没,声名泯焉,莫得而闻。蕃也一介之士,独得垂名史册,岂非其行谊之高,足以风励天下后世耶。

载观眉山苏太史所著《钱塘义士柴公宗礼小传》,言公风度高古,不类今世士。洪武初,尝倡义葬其友金用宾之三丧,皆躬任厥劳,复能抚其遗孤而存之,而其事与蕃类也。眉山之文,固无愧于昌黎,安知异日观风者,不以公之群行上于史馆,而与蕃媲美于史册乎。

公子车以儒奋,尝议政薇垣,毗赞司马,有声中外,然则天之报施仁人者,于此可见。

注释:①韩昌黎——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何蕃,唐德宗朝(780-805年在位)人,道德高尚,品学兼优,屡考不中,在国子监修业二十多年,屡被举荐,由于朝中无人,终于回家(淮南)侍奉年迈双亲,韩愈颇为感慨,为其作传。②群行焯焯——所作众多好事,广为人知。③载观——载字古文语助词,无义。观,阅读。眉山苏太史,宋苏东坡,眉山县人,曾为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编修国史。④洪武初——(1368年左右),柴宗礼曾倡议葬其友金用宾三人之丧。柴公小传由苏东坡亲笔所书,苏东坡(1036-1101)在世,苏东坡去世至洪武初为267年,难道柴宗礼有三百岁?看下文,陈琏还等待“观风者”将柴公义行书于国史。此段文字,必然有误。何以致此,待研究《琴轩集》的专家学者寻找答案吧。⑤躬任厥劳——亲自承担此事之劳苦。⑥议政薇垣——议政,参议政事;薇垣,中书省称紫薇垣,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其政务归入六部。⑦毗赞——从旁辅助;司马,指兵部尚书。

(译文)昔日韩愈作《何蕃传》,列举他善举多多、广为人知的几件事,而葬送那些贫困的死者,哀伤他独留世上的人,尤其足以见到何蕃用心的仁义,因此写国史的人把他列在独行传首篇。噫,在当时据高位、享厚禄,气焰显赫,薰灼于人的人不知多少,一旦身死,声名泯灭,不得传闻。何蕃也是一介士人,独得垂名史册,莫非他品行道义的高尚,足以激励天下后世人吗。

观看眉山苏太史所写的《钱塘义士柴公宗礼小传》,说柴公风度高古,不像今世的人士。洪武初期,曾倡义埋葬他的朋友金用宾等三人,三场丧事都能够亲身承担这个劳苦,又能抚育他们的遗孤而保存他们,而这事与何蕃的事类似呀。眉山苏太史的文章,固然无愧于韩愈,怎知道他日观察风俗的使者,不把柴公的非凡善举上报于史馆,而与何蕃媲美于史册呢。

柴公的儿子柴车以儒家经典奋发而来,曾在兵部议政,辅助兵部尚书,朝中朝外都有声誉,老天酬还善长仁翁的,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