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两淮刘运同考满序
(原文)余友两淮运使金华何君士英驰书于予曰:“吾寅友运司同知、①闽之刘君永贤,汉关内侯衍四十一代孙也。为人庄重有才识,永乐初由进士出宰凤阳之灵璧,②后陟河南宪副而改今官。③以三载盈秩,将献成绩于朝,愿一言以叙同寅之好,④幸无靳焉。”予虽未识君,而素闻其贤,矧有运使之请,乌容已于言乎。⑤
夫盐之为物,⑥天地自然之利,所以养人也。至有谓盐以为国家大宝者,其为利岂不博哉。然其品至多,前史所载,夷狄间十有余种,中国所出亦不下数十种,今通行者,惟末盐、颗盐、井盐、岸盐而已。所谓末盐者,即海盐也。《禹贡》青州盐絺,⑦此海盐见于经者,三代之时,⑧盐虽入贡,与民共之,未尝有禁例,自管仲相桓公,⑨始兴盐筴之利,⑩后世遂不能改,虽汉兴除山泽之禁,而孔仅、桑弘羊之徒,
犹祖管仲之法。是后其法虽有宽恤之殊,而禁私鬻之令,
与古今相为终始也。
唐乾元初,第五琦始变其法,就山海井皂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法。其政甚良,后刘晏继之,
乃随时为令,遣吏导晓吴、越、扬、楚,盐廪岁得钱百余万缗,
大历间增至六百余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宋于两淮置盐司,若楚州盐城监、通州丰利监、泰州海陵监,及如皋仓小海场,岁煮盐亦不下百余万石,以给本州及湖广、江东西、淮南北诸军州。
元至元十四年始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而置于扬州所辖盐场二十九所,复置批验所于真州采石诸处。
我朝效古为治,以为富国裕民之道,莫大于盐课,遂于山东、河东、沧州、福建、两淮、两浙各置都转运盐使司,复于广东海北、四川、云南五井各置盐课提举司,陕西西和、潼县,岁亦征盐,其数不少,惟两淮之盐独盛于他司,行盐地方亦加于前宋,然则国家盐课之数过于前代远矣。
且今运司所辖盐场几三十所,岁尝分司提督,较其勤怠而劝惩之,复严盗鬻之。今于是盐课岁增,商贾告便,而君复能同寅协恭,恪守宪度,
致嘉绩之有成。行当奏最,祗沐宠荣。他日良太史书曰:某之善于其职也。如此,则不惟驰誉于明时,将见流芳于竹帛矣。
夷吾诸人,
岂得专美于前耶。余重运使之请,因举历代盐课之所由兴,俾人皆知盐为国家重课,司之者盖不易云。
注释:①金华——浙江县名,境北有金华山,山下有洞,传说赤松子得道处。运司同知,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的副职。②凤阳——郡名,唐至元朝叫濠州,明洪武七年改名凤阳,因境北有凤凰山,故名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地。③宪副——按察使的副手。④一言——指一篇文章。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之言,言便指著作。⑤乌容——岂容;已于言,止于言,即沉默不语。⑥夫(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发议论。⑦《禹贡》——《尚书·夏书》篇名。大约用书于周秦之际。篇中把当时中国划分为九州,记述各域的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等,保存了我国古代的重要地理资料。盐絺(痴chī),这是古书《禹贡》中记录青州所产的海盐名称。⑧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⑨管仲相桓公——管仲,春秋时代人,字夷吾。齐桓公的丞相,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⑩盐筴(册cè)——盐筴即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兴除山泽之禁——兴,开始实行;除山泽之禁,废除不准开发山林的禁令。
孔仅——生卒年不详,西汉南阳人,财政家,初为南阳大盐铁商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任大农令,领盐铁事,主管盐铁专卖。后任大司农,主管西汉的的财政经济。桑弘羊——(前152一前80),是洛阳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
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
私鬻(育yù)——私卖。
与古今相为终始——即与古今一致。即政令得到贯彻。
第五琦——唐朝官员,曾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因主持金融币制改革而闻名。杜甫甫诗:“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这里的“吴盐”,是产自长江下游的海盐。海盐成本低,质量好,安史乱前,朝廷允许食盐自由产销,故海盐得以源源不绝输入巴蜀安史乱后,朝廷开支猛增,特别是军费成为沉重负担,为增加财政收入,“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食盐实行专卖后,又于永泰二年(766)“分天下财赋、铸钱、常平、转运、盐铁,置二使。东都畿内、河南、淮南,江东西、湖南、荆南、山南东道,以转运使刘晏领之;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以京兆尹、判度支第五琦领之。”
刘晏——(718-780),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字士安。开元时以神童授太子正学,天宝年间办理税务,因政绩显著,官至侍御史。唐肃宗时,先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
缗(民mín)——穿铜钱的线,古代一千铜钱穿成一缗。广东人叫一元为一缗(广东话叫一蚊)。
军州——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多指战略上的军事要地。即州县。
盐课——盐税。
同寅协恭——同事齐心。
恪(克kè粤音确)——守宪度,谨遵法制。
竹帛——古时无纸,以竹简细绢记事,引申为史册。
夷吾——管仲,字夷吾,见本篇注⑨。
(译文)我的朋友两淮运使、金华县的何士英寄信对我说:“我的同事好友运使同知福建的刘永贤,是汉朝关内侯刘衍的四十一代孙呀。他为人庄重有才能学识,永乐初年由进士出任凤阳郡的灵璧县令,后来升为河南按察副使而改任如今的官职。以三年任期已满,将要向朝廷汇报政绩,希望你赠一序表示我对同事的友好,千万不要吝惜你的文章呀。”我虽然不认识刘君,而向来听说他的贤德,况且有都转运使的请求,就不容我不说话啊。
盐作为物资,是天地之宝,所以养人呀。以至于有人认为盐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它作为利岂不是很大吗。但它的品种很多,据前代史册记载,少数民族中出产的有十几种,中原所生产的盐亦不下数十种,如今通行的盐,只有末盐、颗盐,井出产的盐、岸盐而已。所谓末盐,即是海盐呀。《禹贡》记载青州的盐絺,这是海盐见于经典的文字,夏、商、周三代,盐虽然列入为贡品,和民众共同享有的,未尝有禁例,自从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宰相,才兴起盐策的税利,后世于是就不去改变,虽然汉朝的时候曾经有过解除山泽资源的禁令,但是孔仅、桑弘羊之流,还是继承管仲的法令。自此以后盐政的法令虽然有过宽大体恤的改变,而禁止私自买卖的禁令,古今相传是始终如一的呀。
唐代乾元(758)初期,第五琦开始改变这个法令,在山泽海岸边盐井附近容易得利的地方设置盐院,将游民从事盐业生产的人作为亭户,免除他们的额外的劳役,私自买卖盐的人依法论处。这个法令很好,后来刘晏继任,仍随时作为法令,派遣官吏指导吴、越、扬、楚等地收取盐税,盐税每年得到的款项百多万贯,大历年间(766),增加至六百多万贯,当时天下的赋税,盐税占了一半。宋朝在两淮设置盐司,如楚州盐城监、通州丰利监、泰州海陵监,以及如皋仓小海场,每年煮盐不少于百多万石,用来供给本州以及湖广、江东西、淮南淮北几个州县。元朝至元十四年(1358),开始设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而设置于扬州所管辖的的盐场二十九个,又设置批验所在真州采石矶等处。
我朝仿照古法作为治理,富国裕民的政令,没有超过盐税收的,于是在山东、河东、沧州、福建、两淮、两浙各处设置都转运盐使司,又在广东海北、四川、云南五井各置盐课提举司,陕西西和、潼县,每年亦征盐税,它的数目不少,单是两淮的盐税就多于其它的盐运使司,运销食盐的地方也比前代宋朝增加,那么国家盐税收入的数量超过前代许多了。
而且如今的都转运盐使司所管辖的盐场近三十个,每年都会分开司道来提督管理,根据他们的勤奋与怠慢而给予奖励与惩戒,又严禁盗窃和私自买卖食盐,于是如今盐税收入逐年增加,商人便利,而刘君他们同事齐心,谨遵法制,因而政绩卓异。即将上奏政绩为最优,就会敬领尊荣,他日名史官大笔写道:某某善于他的职务呀。这样,不但扬名圣明之时,即将看到流芳于史册了。管仲那几个人,岂能够专美于前呢。我尊重都转运盐使司的请求,因此列举历代盐税的所有来由和兴废,让人们知道盐作为国家重要的税收,管理它的人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