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汪公伯昇哀辞
(原文)怀远将军、滁州卫指挥同知、汪侯伯昇,其先陇西人,自金至我国朝,相继为便宜都总帅。①洪武初罢总帅府,侯之大父改授安远将军、巩昌卫世袭指挥同知。至侯先尊公嗣职始,调守滁州卫而侯嗣焉。侯为人长厚有器量,喜交游、重然诺,通六韬三略之言,②至于骑射之精特余事耳。
永乐七年夏,有诏征师扫荡沙漠,侯即毅然应命,率所部以行,逮至北京,上有旨选公隶中军,日见亲幸,寻护跸驻虏庭,与胡寇遇奋不顾身,力战而死。③上嗟悼之,赈恤其家甚厚,缙绅士庶闻讣者,④莫不挥涕感慕。
於戏,⑤侯之忠烈固无愧于古人矣,予于侯相知最深,故述辞哀之,辞曰:
繄公之生,⑥禀忠良只。⑦雄雄赫赫,⑧阐才猷只。世笃忠贞,望誉隆只。
为藩为屏,⑨勋实茂只。宜淑厥躬,⑩延寿龄只。云胡一战,遽殒身只。
忠愤激烈,诚可伤只,寿虽不遐,名则彰只。魂兮来归,无下此幽都只。
日惨惨而昼晦,风萧萧而夜悲只。魂兮来归,妥厥灵只,椒浆桂酒,
实羽觞只。
魂兮不昧,鉴此忱只。
呜呼,哀今之人恶死而贪生只,岂知死固有重于生,蹈白刃而弗贰只。
既媮风之不可去,故怀公而不可忘只。
注释:①便宜都总帅——汪世显(1195-1243),金朝及蒙古国大臣。字仲明。巩昌盐川镇(今甘肃漳县)人。系出汪古族,遂以汪为氏。原仕金,历同知平凉府事、陇州防御使、巩昌府治中、同知。与巩昌府总帅完颜仲德共拒蒙古军。金开兴元年(1232),代为巩昌府便宜总帅。天兴三年(1234),金亡,据地自守。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归降蒙古,仍守原职。十一年,破开州。十二年,攻重庆。十三年,从阔端攻成都,杀宋蜀帅陈隆之。乃马真后称制二年(1243),为便宜都总帅,领秦、巩等二十余州事。中统三年(1262),追封陇西公,谥义武。延祐七年(1320),加封陇右王。据史料记载,汪氏家族源自徽州汪氏,从唐初汪达镇守巩昌,到元朝汪世显因功封陇右王,历经唐、宋、金、元、明、清诸朝而不衰。金元之际,陇右处在金夏、金宋、金蒙战争的漩涡之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汪世显在保全地方的前提下归附蒙古,使陇右地区结束了这场浩劫,可以说在促进民族融合、确保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②六韬三略——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是后人所依托。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③力战而死——陈琏作督粮官参加了明成祖永乐七年的北征,在陈琏的诗中无一篇与本雅失里的恶战描写,读者还以为此行所向无敌。看了此篇才知真相。汪伯升居然“力战而死”! ④缙绅——详685篇注③。⑤於戏——於同“呜”,戏同“呼”。呜呼,感叹声。⑥繄(医yī)——古文语助词,无义。⑦只——古文语气词,犹如“兮”,相当于白话文“啊”、“呀”之类。⑧雄雄赫赫——轰轰烈烈。⑨为藩为屏——比喻为国家重臣。⑩宜淑厥躬——本该有个幸运之身。遽(巨jù)——突然。
幽都——地府,阴间。
妥厥灵——安他的灵。
椒浆桂酒——以椒米桂花泡制的酒(古人用来祭祀)。
实羽觞——实,充满;羽觞,有两耳羽状的酒杯,此处泛指酒杯。
恶(务wù粤音户字去声,莞音乌字阴去声)——讨厌。
蹈白刃——比喻冒死;弗贰,不变节。(
(偷tōu)——同“偷”,苟且,只顾眼前。
(译文)怀远将军、滁州卫指挥同知、侯爷汪伯昇,他的祖先是陇西人,自金国至我朝,相继为便宜都总帅。洪武初年,不设总帅府,汪伯升的祖父改授安远将军、巩昌卫世袭指挥同知。至汪侯的先父继承职位开始,调任驻守滁州卫而汪侯继承职位。汪侯为人恭谨宽厚有气量,喜欢交游,重守言诺,通晓六韬三略的理论,至于骑射的精湛那是小事了。
永乐七年(1409)夏天,有诏书命令征集大军扫荡沙漠,汪侯坚决领命,率领所部军旅从征,等到了北京,皇上下旨选汪公进中军,越来越把他作为心腹。随后护驾大漠,与番将遇上,汪侯奋不顾身,激战而死,皇上深感痛惜。抚恤他家十分优厚,官民听到这消息无不落泪目、感动敬仰。哎,汪公的忠诚实在无愧于古人了。我与汪侯交情很深,所以作辞哀悼他,辞说:
汪公天性本忠良,轰轰烈烈见才长。世代精忠人共仰,功如山岳镇边疆。
贵体本应龟鹤寿,因何一战梦黄粱!忠愤激烈真可惜,寿虽不长名远扬。
汪公魂魄归来吧,休去阴间见鬼王。日色无光昼如晦,风呼呼响夜凄凉。
灵魂归来安息吧,杯中桂酒与椒浆。魂魄有知归来吧,快来一鉴我衷肠。
可叹贪生怕死辈,岂知一死永留芳。赴汤蹈火眉不皱,忠心不贰保君皇。
苟且之风时泛滥,缅怀公节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