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贤母蒙氏传

1393 赵贤母蒙氏传

(原文)赵贤母蒙氏,世为番禺擅乡人,祖胄英阳山县尹,父开宗。蒙自为处子,娴静淑慧,言动有则,以父早丧,遇辰讳,辄悲泣不自胜,事母以孝闻。母尝病,治以药石罔效,因夜祷于天,愿减己寿,以延母算,母病寻愈,宗姻以为孝感所致。及归赵君伯贞,时舅姑己物故。以主妇综家务,善相其夫,岁已巳夫卒,誓死不貳。育诸孤,维持其家。或讽之易天,因泣曰:“吾不即死从夫于地下者,以诸弱息在也,吾忍貳吾心耶,吾惟知从一以死耳。”或愧而去。

初,夫娶李氏,生子洁,甫四岁而李亡,蒙抚育不殊所生。子绚甫十岁,绎、纯犹幼稚,一女在襁褓中,而家日以落。有不堪其忧者,而能茹苦如茹饴,益勤生葺家,昼作夜息,寒暑无休。时僮汲婢纺左右无惰人,岁时祀先,庆吊婚娶无废礼,家业赖以存,诸孤依以生,劳悴至矣。后洁等稍长,即遣从学,诲之曰:“汝父早逝,而吾不即死者,以汝辈在也,汝学则赵氏为弗坠,否则为工技为牛童、马卒,有不忍胜言者,矧汝家为宗室后,汝父素著儒名,其可不学,而陨家声耶。”言毕因泣下数行,洁等由是感激自奋,绚后以文学,见重于时,纯擢进士第,拜山西道监察御史,绎复有闻于人。

初,洁之丧,哭之过哀,遂致疾而终,实永乐丁丑十月六日也,寿六十有二,凡二十有五年,冰蘖之操,img虽金石之坚,不足以喻之也。洪熙元年,朝廷举推恩之典,追赠其夫文林郎、山西道监察御史,蒙为太孺人,乡邦咸以为慈训所致云。

赞曰:节义者,万世之大闲,img固天之所甚靳,img而世之罕睹也。若《诗》所称,则有卫共姜,img《春秋》所书,则有纪叔姬,img自是以来,孝节之妇,往往见于史牒,岂非其事有足厚风俗、裨王治乎?若太孺人者,不幸早失所天,矢不食二姓,力抚诸孤,以承赵氏,贞静之节,至老弥坚,较诸古所谓贤母者,盖无愧也。及其没也,载膺恤典,img荣光赫然,賁于泉壤,img然则天之报称之者,岂不昭昭乎。余交绚纯颇久,素知太孺人之贤,遂为传其事,以示后人。

注释:①番禺——秦置番禺县,以境内有番山禺山得名,属南海郡。②阳山——广东县名。③辰讳——生辰与死忌。④舅姑——家公家婆。物故,指人亡。⑤岁己巳——洪武二十二年(1389)。版本作“巳巳”误,据文义改。⑥讽——婉转劝说。易天,改嫁。封建社会夫为妇之天。⑦弱息——儿女年幼。⑧勤生葺家——勤劳生产来维持家用。⑨弗坠——不败落。⑩永乐丁丑——永乐从1403-1424年,共22年,无丁丑。img冰蘖——详1391篇注⑩。img大闲——原义是关牛马的大牢,牛羊不许突破,引申为不许逾越的底线。img固天之所甚靳——毫无疑问老天不许多生。靳(近jìn粤音斤字去声,莞音近),吝啬 。img卫有共姜——载《诗经、鄘风、柏舟》春秋时期卫国懿虞的世子共柏早死,其妻共姜守节,父母劝嫁,共姜作《柏舟》诗,发誓不嫁。img纪叔姬——鲁国女子姓姬,有伯姬、叔姬两人,伯姬先嫁,叔姬后嫁。夫家之国名为纪,故名纪叔姬。img载膺恤典——“载”字古文语助词无义。膺,获得;恤典,朝廷封赠给官员的父母或祖父母的恩典。img贲(庇bì)——光彩。泉壤,地府。

(译文)赵贤母蒙氏,世代是广东番禺县擅乡人,祖父是蒙胄英,广东阳山县令,父亲叫蒙开宗。蒙氏从小娴静贤淑,循规蹈矩,因为父亲早死,遇到生辰死忌,都悲泣不能自制,服事母亲孝顺出名,母亲有病,医治无效,因而夜晚祈祷于天,愿意减少自己的寿命,以延长母亲的寿命,母亲的病不久就好了,姻亲认为是孝心感动所致。到嫁给赵伯贞,当时公公婆婆已经死去。以主妇的身份料理家务,善于协助丈夫,洪武二十二年(1389)丈夫死去,誓死不嫁,抚育几个孤儿,维持他的家庭。有人劝她改嫁,因哭着说:“我不立即死去跟从丈夫于地下,是几个小儿女还在呀,我岂会三心两意呢,只知道从一而死呀。”劝说的人惭愧而去。

当初,丈夫娶李氏,生了个儿子叫洁,才四岁而李氏死亡,蒙氏抚育无异于自己所生。子赵绚刚刚十岁,赵绎赵纯还幼稚,一女还离不开背带,而家道日渐衰落。别人过不了这种寒苦,而她能够吃苦如吃糖,更加勤于生产治理家庭,日作夜息,寒暑无休。家僮淋菜婢女纺织在左右没人偷懒,每岁时祭祀先人,庆贺吊唁婚姻嫁娶没有废弃礼仪,家业靠她保存,几个孤儿靠她维持,劳累至极了。后来赵洁等人稍稍长大,就遣送他们出门拜师,教诲他们说:“你们的父亲早逝,而我不立即死去,因为你们还在呀,你们学习就赵氏不会坠落,否则作为工匠、作为牛童、马卒,苦到说不完,况且你家是赵家天子的后人,你父亲向来以诗礼传家,怎可以不学习,而败坏家声呢。”说完哭泣流下数行眼泪,赵洁等人由此感动发奋。赵绚后来以文学走上官场,赵纯登进士第,拜山西道监察御史,赵绎又仕途上有些成就。

当初,赵洁的丧事,蒙氏哭泣过度,而致患病而死,实永乐丁丑十月六日呀,寿龄六十岁,这二十五年间,寒苦的操守,虽金石之坚,不足以比喻她的坚贞呀。洪熙元年(1425),朝廷举行推恩之典,追赠她的丈夫为文林郎、山西道监察御史,她为太孺人,乡邦都认为是母亲教育的结果。

赞说:节义是万世的行为楷模,毫无疑问老天不肯多生几个这样的人,而世间十分罕见呀。如《诗经》所说,就有卫共姜;《春秋》所写,就有纪叔姬。自此以后,孝节的妇人,往往见于史册,莫非是这种事有足以厚风俗、裨益王道的治理么?如太孺人,不幸早早失去丈夫,发誓不再嫁,努力抚养几个孤儿,以继承赵氏,贞静的节义,至老更加坚定,比较几个古时候的贤母,那是无愧呀。到她死了,获得朝廷封赠,十分荣幸,光耀于地府,那么老天,岂不是明明白白吗。我与赵绚赵纯交往颇久,向来知道太孺人的贤德,于是为她纪实这事,以垂范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