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杨宗道《篆千字文》后
(原文)古篆书千字文一卷,①乃元朝杨遵宗道所书,②付王谟者。③宗道浦城人,④后徙居钱塘,⑤以善书得名。
初,武夷杜清碧先生,⑥该博经术而工篆隶,⑦至正间,⑧以翰林待制征之,⑨不起。宗道尝师之,不惟工于小篆,⑩而行草尤得晋人笔意,若此卷所跋可见,
今归于奉常庸庵冯君所,君素善书,特爱之,
可谓知所重矣。
注释:①古篆书——篆书分大篆(籀音宙)与小篆(后世通常叫篆书)。此处“古篆书”指小篆,为秦相李斯据大篆简化而成。《千字文》,南朝梁武帝(萧衍)为教王子学晋朝王羲之的书法,命周兴嗣集王书一千字成文。四字一句,对仗押韵,以便诵记,后成为蒙童启蒙课本。②杨遵——字宗道。元朝人,生卒年失考。浙江浦城人,后迁钱塘。书法名家,曾师事武夷杜清碧。③付——交给;王谟,人名。者,的。④浦城——福建县名,明清属建宁府。⑤钱塘——浙江古县名,明清为浙江省城,隋、唐时叫杭州。⑥武夷——山名,在福建崇安西南。相传有汉朝武夷君居此。此处借指崇安。⑦该博经术——精通经典。工篆隶,篆、隶两书写得出神入化。⑧至正——(1341-1368),元惠宗年号。⑨翰林待制——在翰林院中为帝王起草诏书,或给诏书润色、改错。征之,聘请他。⑩小篆——见注①。(,晋人笔意——指王羲之笔意。
奉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官名。秦置。汉取“尊大”之意,改名太常。惠帝改为奉常。景帝复原名。
特爱之——特别珍惜这本杨宗道所书的《千字文》。
(译文)古篆书《千字文》一卷,那是元朝杨遵(字宗道)所书写,送给王谟的。宗道是福建浦城人,后来迁居杭州,以字写得好知名。
先时,福建崇安的杜清碧先生,精通经学而且篆隶书十分了得,到元朝至正(1341-1370)年间,以翰林待制征用他,不到任。杨宗道曾经师从他,宗道不但拿手小篆,而行草尤其得到晋朝人王羲之的笔意,如这幅字所题的跋可以见到。
如今归于太常寺卿冯庸庵所有,冯君向来善于书法,特别爱惜这幅字,可以说是知道它的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