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族谱》序

1140 《袁氏族谱》序

(原文)宝安温塘之袁,宋淳化中有讳仍者,自虔之信丰来居,迄今已十有三世,衣冠相承,蔚为茂族。仍十一世孙友信,以旧谱毁于兵燹,思欲重述。永乐三年,以材被征,终于京师,竟负厥志。其胤子唐胄与从兄道常,纂而述之,以成公志,间请予序。

自昔封建有家,姓立于上,氏分于下,而总于太史,虽百世可知,谱不作可也。逮后世去古益远,姓氏混淆,加之赐冒迁徙靡常,故家大族,当陵谷变迁、世代绵邈,后人罔知攸出,至有视其族属犹途人者,此谱牒之作,所以为不可后也。当宋盛时,衣冠大姓各自为谱,以统厥宗,若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南丰曾氏三家之谱,虽未必皆同,而皆可为法,后来仿而作者甚众。然昧厥宗而弗述,强他姓以自文者岂少哉。

载观斯谱,仍以前不可知者则不书,img以后者书之甚详,得三家遗法。族人读之,孝悌之心,img岂不油然而生耶。於戏,img源深者流长,本固者末茂,人之族属繁衍者未必不由前人积累之厚,以袁氏观之信不诬矣。img因书此以序其端。

注释:①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引申为官宦。②兵燹(冼xiǎn)——战火。③以材被征——材通“才”,此处指才望、才名,朝廷得知其有才名,召至京城考核后授官。④间——最近。⑤赐冒——朝廷对大臣赐姓或氏,以示恩宠。而罪臣或家属为逃避诛连,冒称功臣后代,两者合称赐冒。⑥陵谷变迁——从山变成山谷,比喻人世浩劫。⑦绵邈(秒miǎo)——遥远。⑧三家之语——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庐陵欧阳修、眉山苏东坡、南丰曾巩被公认其家谱堪称范本。⑨自文——拿别人的荣耀作为自家的荣耀。⑩载观斯谱——载,古文语助词,无义。img仍——指袁仍。img孝悌(替tì粤音弟)——对父母好为孝,对兄长好叫悌。宗法制度强调长子的继承权与权威。img於戏——音义同“呜呼”,感叹声。img信不诬——实不假。

(译文)宝安县(东莞县之前称)温塘的袁族,在宋朝淳化(989)年间,有名叫袁仍的人,从赣州的信丰县来定居,距今已十三代人,官宦相承,发展成大族。袁仍十一代孙袁友信,以旧谱毁于战火,想重修。永乐三年(1405),以才名被征上京考核授官,死在京城,竟然未完心愿。他的儿子袁唐胄和堂兄袁道常,编修族谱,以此完成先人的志愿,最近请我作序文。

自从昔日封建割据,藩王拥有大家族,姓来源于上面,氏形成于下面,而汇总在太史官那里,虽然过了百世还可以知道自己的姓,族谱不修也是可以的。到后来年代越来越远,姓氏混淆不清,加上赐姓冒姓迁徙异常,世家大族,当到世事变迁、年代太久,后人不知道出自何处,以至于看视自己的族属好如陌路人,故此修族谱更显出迟缓不得啊。

当宋朝鼎盛的时候,衣冠大族各自修族谱,用以统率自己的宗族,好如庐陵的欧阳修、眉山的苏东坡、南丰的曾巩三家的族谱,虽然未必都同,而都可以作为范本,后来效法的人很多。但昧着良心不写自己的祖宗,却冒认祖宗来以此自高身份的人岂是少数的呢。

看这本族谱,袁仍以前代不可知的事就不写,以后来的事写得很详细,深得三家留下的方法。族人读这本族谱,孝顺父母兄弟友爱的心情,岂不是油然而生吗。唉,源头深的流水长远,根本牢的枝叶茂盛,宗族发展与祖先积德未必无关,从袁家看的确是这样。因此作了这篇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