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定挽诗》序

1245 《忠定挽诗》序

(原文)特进光禄大夫、太师、重庆蹇公,今年春正月十有五日,以疾卒于北京赐第。是月讣音至南京,缙绅大夫罔不伤悼,咸有诗挽之,公子尚宝司丞英兄弟奉公柩归葬,乃以诸公哀挽之什,属太常魏亚卿,类次成编,征文为序。

窃闻古之薤露、蒿里,乃送葬之歌也,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庶,近世哀挽之什,其薤露之遗意欤?然亦不徒作也。惟其人才华有以昭于世,德泽有以被于人,及其不幸而致于大故也。想夫容仪而不可接,怀其惠爱而不能忘,故声嗟气叹而形诸诗,其音凄楚,读之使人哀思弗已,而其名亦因之以传焉。

公讳义,在洪武甲子擢高科,历官至台辅,建非常之勋,受列圣之宠,逮捐馆舍,不惟四方之人哀之,而当宁亦为之震悼。img其殁也,有忠定之谥,img生荣死哀,公实有之。而诸君子哀挽之什,以寓其思者,岂非公勋名德泽,有以致人景仰感慕之深,而不能忘乎。若夫公立朝有年,img嘉谟徽猷、img丰功盛烈,img载诸国史,及具于二少傅杨公所撰《神道碑》,img与《墓志铭》,兹不容赘。

注释:①特进光禄大夫——官名,汉制,凡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以此位,位在三公之下,明朝为正一品。太师,帝王师有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蹇公,即蹇义。蹇(检jiǎn粤音见字阴上声,莞音检)。 蹇义(1364-1435)明代大臣为人朴实,待人以诚。久任吏部尚书,历事五朝,对明初政治曾起过重要作用。永乐七年(1410)永乐帝巡狩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满三考,皇帝亲宴于便殿,褒扬备至。此后,仁宗、宣宗均对其恩宠有加。其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军国要务处置皆称上意,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因得帝宠信,数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十九年,蹇义分巡应天诸府,访军民疾苦,黜免扰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条陈数十事奏行。翌年,永乐帝听信谗言,怪罪太子,蹇义受牵连入狱,次年获释。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朝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赞修筑献陵宜俭。宣宗即位后,以其年事已高,命“内参馆阁,外预军机”,朝夕侍于左右从备顾问。并于宣德七年(1432),赐给其免死牌,准本人免二死,子孙免一死,同时赐府第于故里(今重庆主城)。该府第按王府规制建造,其中堂匾额“一个臣”为御书,其门联“祈天永年天官府,与国休戚国老家”亦为御撰。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死后追赠太师,谥“忠定”。 ② 缙绅——见685篇注③。③尚宝司丞——尚宝司,明代官名,前代叫符宝,即掌守宝玺、符牌、印章。平时由内尚宝司掌管,启用时,由外尚宝司揭贴,以赴尚宝监请旨,向内尚宝司领用,用完后缴还。尚宝司卿的副手为尚宝司丞。④哀挽之什——《诗经》中大雅、小雅、周颂以十篇为一卷,叫什。后来将诗文集称为什。哀挽之什指哀悼之诗集。⑤属——同“嘱”,吩咐。太常,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祭仪之官。亚卿,副职。⑥薤露——薤(械xiè)露,古时挽歌,说人命如薤叶上的露水,易被晒干。第二章叫《蒿里》,说人死后,魂魄归到蒿里去。这挽歌原本出自田横的门人。田横自杀后,门人哀悼他,作悲歌,汉朝时成了挽歌。至李延年,才分为《薤露》、《蒿里》二曲,以前者送王公贵人,以《蒿里》送普通老百姓。⑦想夫——“夫”字置于句中,古文语助词,无义。⑧传焉——焉字表示语气。⑨讳(惠huì粤音伟莞音伟、肺)——旧时称已故的尊者之名。⑩台辅——明朝指尚书。img捐馆舍——死亡的代词,人死了,自然连房产都抛下了。img当宁(柱zhù)——宫室屏门之间,帝王在此接受臣子朝见。上文指帝王。img谥——本应写作“諡”(试shì),古代帝王、官员死后的封号。但不少古籍都写“谥”,于是将错就错。img若夫——比如。“夫”字古文语助词,无义。img嘉谟(模mó莞音莫)——妙计;徽猷,高明的谋略。img丰功盛烈——高功伟业。img神道碑——立在墓道上的碑,记述死者生前业绩。

(译文)特进光禄大夫、太师、重庆的蹇公,今年春正月十五日,因病死在北京赏赐的府第,这个月死讯到达南京,缙绅大夫无不伤心不已,都有诗哀挽他,蹇公的儿子尚宝司丞、蹇英兄弟护送蹇公的灵柩回乡安葬,并将诸公哀挽的诗歌,嘱咐太常寺的魏亚卿,依次编辑成书,请求我写文章作为序言。

据说古时候的《薤露》和《蒿里》,原是送葬的歌曲呀,《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平民,近世哀挽的诗,就是《薤露》的新版吧,自不是凭空产生的。惟有这个人的才华显露于世间,有德泽施于世人,以至他不幸而逝世。想起他的仪容已不可再见,怀念他的恩惠而不能忘记,所以唉声叹气而寄托于诗里,它的声音凄楚,读起来使人哀思不已,而死者的名气因此而得以流传啊。

蹇公叫蹇义,在洪武甲子(1384)年成了名进士,经历官场至尚书的地位,建立非常的功勋,受到列位圣上的宠爱,死后,不但是天下的人士哀悼他,而当朝皇上亦为之震惊哀悼。他身后,有“忠定”的谥号,生得光荣死得哀荣,蹇公实在全拥有了。而各位君子哀挽的诗集,用来寄托他们的哀思,岂不正是蹇公功名遗爱,有使人景仰感慕深,而不能忘记吗。蹇公站立朝廷多年,谋略本事、丰功伟绩,记载在国家的史册上,这些功绩记载在二少傅杨公的《神道碑》和《墓志铭》里边,这里就不需要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