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沐公子往云南省侍诗》序
(原文)国朝世胄有若黔宁王沐公家,①勋德之懿,著乎史册,扬乎人言。今孙曾躬承诗书礼义之泽,②习知忠孝贻谋之道,③皆雅饬端重,④气和言逊,蔼然有贤公子风。岂非累世家范,足以维持而致是哉。今日玘者,⑤黔宁之曾孙,太傅之孙,公子可观之冢嗣,⑥若都督、驸马二公,则其叔祖行也。⑦妙龄秀发,加以嗜学,盖颖然而出者,特为太傅公钟爱。⑧近岁自云南省侍回,公念之弗置,玘亦眷眷于公,未尝敢忘,遂戒行李,复不远万里省侍,其叔父可怡,纠缙绅君子,歌诗相其行,而授首简于予。⑨
自成周以来,⑩素重世胄之家,然而后人或习骄奢,鲜克由礼,1甚至损家声,而玷厥先,
尚得以称世胄之后乎。玘毓德勋门,颖敏知学,不尚纨绮之习,
而嗜诗书之教、孝友之行,
人无闲言,虽资禀有异于人,亦家庭之训有素,岂不为今日之贤德公子乎。行见造藩府,
以慰太傅公所望,展省承颜侍奉之暇,尚当研究经史,讲明治道,他日出为国家用,大摅所蕴,
建立勋名,岂不有光于世胄乎。予因可怡之请,遂书此以为序。
注释:①世胄——世家,贵族的子孙。黔宁王,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②今孙——指沐可观,是沐玘的父亲。③贻谋——见1137篇注。④皆——指沐可观、可怡几人。雅饬(斥chì),极其注重。端重,庄重,谨慎。 ⑤玘(起qǐ)——佩玉,此处用于人名。⑥冢嗣——长子。⑦叔祖——叔父。⑧太傅——帝王师有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⑨授首简于予——将作序的任务交给了我。首简,古时无纸,以竹简记事,此处引申为诗文集,放在诗文集之前叫首简,即序言。予,我也。⑩成周——春秋的主城,这里交通便利,政通人和,百业盛兴。周公修建城都雒邑,以作为防备东方叛乱的根据地。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徙迁都于雒邑(今日洛阳王城公园附近),从此成周又称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筑新都,位于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称“东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两都都在今日洛阳市。
而玷厥先——而玷污了祖先。厥先,他的祖先。
不尚纨绮——不热衷于穿戴华美。
孝友——对父母好为孝,对兄长好为友;之行,这些行为。
行见——即将。造藩府,到达大帅府。
大摅(书shū)——大展,尽量发挥。所蕴,胸中的学识。
(译文)国朝的世家如黔宁王沐公的家庭,勋业道德的美好,记载在史册,流传在百姓口里。就像如今的孙一辈曾经受到诗书礼义的熏陶,养成忠孝传家的习惯,都极其讲究庄重谨慎,谈吐谦和,充满着贤公子的风度。难道这不是传统家风,养成的结果么。今日叫沐玘的人,是黔宁王的曾孙,太傅的孙,公子可观的嫡长子,如都督驸马二公,那是他叔父呀。他风华正茂,加上嗜好学习,是出类拔萃的人,特别被太傅公钟爱。最近从云南省亲侍奉回来,在云南的太傅公对他念念不忘,沐玘亦眷恋着太傅公,未曾敢忘记,于是收拾行李,又不远万里前去探视,他的叔父可怡,纠集士大夫君子,用诗歌给他送行,而将写序言的事交给我。
自东周以来,朝廷特别优待世家,但是后人或者习惯于骄奢,很少能够遵从礼教,甚至于损害家声,而且玷辱他的祖先,还能够称得上是贵族后裔吗。沐玘的美德成长在勋业之门,聪明知道上进,没有沾染纨绔子弟习气,而爱好诗书的教学、孝顺父母和睦兄弟的行为,人们没有闲言,虽然资质禀赋有异于常人,也是家庭教育有素,岂不是成为今日的贤德公子吗。
沐公子即将到大帅府,安慰太傅公的渴望,尽承颜侍奉孝道的空闲,还应当研究经史,探讨治世的学问,他日出仕为国家所用,大大发挥积累的学识。建立功名,岂不是有光采于贵族后裔吗。因可怡的请求,于是写这篇文章作为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