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大光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是我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以来,一直关注和跟踪的学校。学校创办人罗共和院长、黄元文董事长均是我近20年的朋友。大约在1999年秋,厦门大学召开了“全国首届民办大学校长论坛”,他们夫妇来厦大参会,由于我们年龄相仿,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朋友。随后受他们邀请,多次去贵校调研,见证了该校的成长历程。多年的交流和友谊,对他们学校的发展以及两位创办人逐步有了清晰和完整的认识。深知他们走过的路十分艰难,可说是筚路蓝缕,痛苦与快乐并存,挫折与梦想同在。

罗共和院长和黄元文董事长都是专业演员出身,一位是小提琴手,一位是舞蹈演员。从专业演出团体退出后,罗共和院长当上了一所中专学校的校长,黄元文董事长成为政府的一位处长,实现了他们人生事业的第一次“转型”,且在各自的新岗位都有所成就。

1992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们夫妇在“不惑”之年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先后告别了“铁饭碗”,开始尝试人生的第二次事业转型,走上了创办民办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也许是源于早期的出身经历,他们创办的民办高校选择了一个“高雅”且“时髦”的领域——电影电视。1992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我国第一个民办电影学院——四川电影电视艺术进修学院在成都诞生。尔后,又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联合创办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成为我国第一所“新机制二级学院”。

该校走过的民办高等教育之路迥然区别于其他民办高校,几乎是在“试错”的折磨中开始步入正轨,最后抵达了胜利的彼岸。人们知道,每一所民办高校、每一位民办教育的创办人都有自己的“心路”和“辛酸”,但他们夫妇在与我聊天的时候,却很少提及创办时的艰难,呈现的往往是弦歌不辍的人生尝试。我依旧清晰地记得2013年年底,他们夫妇来到厦门,与我聊起了准备“独立升本”的筹备情况。这是他们第一次当着我的面流露出了压力,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焦虑,然而他们“笑到了最后”。在“独立升本”成功的第一时间,我与他们共同享受了胜利的喜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已经走过了25年,其探索是全方位和立体的,始终坚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坚信电影电视产业在中国的崛起,奉行人才立校,用永恒打造中国民办高校的“电影电视摇篮”。可以说,学校的成功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罗共和院长和黄元文董事长辛勤努力的结果。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提升办学质量的需要,两位创办人主动提出把学校作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基地”,厦门大学的学子从中受益匪浅。

为迎接25周年校庆,学校准备出版这本论文集,叫我作序。作为一个艺术的“门外汉”,我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评价该论文集。但当我看到这本由几十万字近百篇文章编撰而成的《论文集》,从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字里行间,深深感受到他们为我国的电影电视教育所做的无悔探索。可以看出,这是一批有艺术追求的老师们“用心和情感”写出的论文。也许在“专业人士”看来,还难登“大雅之堂”,但我认为,这是一种用精神和灵魂投入完成的论文,其“本土化”的实践价值远远高于那些用经费堆出的“阳春白雪”。

如今的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开始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他们培养的学子在国内的电影电视界崭露头角,学子们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国内外的“学术大咖”已成了学校的常客,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日趋彰显,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目标。25年前的办学初心正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门课程、一个专业、一场考试中体现出来。他们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精致的校园,独特的文化,严格的管理,人文的关怀,潘懋元教授曾赞誉该校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学院”。

回眸与两位创办者的交往及展望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面对看起来依然年轻,实际上已经年过“花甲”的创办者,我想表达的是:演员出身的你们,在民办高等教育这个领域,重新跳出了民办高等教育之舞,奏出了电影电视教育之曲。从你们创办学校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希望。

“未来属于对成功渴望的人”,这是你们的校训,也是办教育的真谛。谨以此文作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建校25周年的一份礼物。

是为序。

邬大光

2017年10月15日于颂恩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