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的细节展现
“纪录片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创作者对生活具有主题意义的价值判断,并依次实现对观众的情感交流。因此,纪实风格在强调‘避免描绘现实的主观形式’的同时,也要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般原则。”[5]在二更微纪录片中与宏观的三段式结构相衬托的便是大量的细节展现,无论是在内容挖掘,还是在形式感上都有精心的设置和思考。
首先,在形式感上,最明显的便是每部二更微纪录片的开场都是先插入一两句简短点题而又意味深长的人物话语,在话语结束后出片名;而在结尾部分则是出现两行由全片故事而生发出的高度凝练、点明主旨的标语(slogan)。如《铁画情》的开场讲述话语是“铁画改变了我很多很多,离开这个,我是一无所有。铁画是我的第二条生命。”这种意味深长的话语形成了影片最初的悬念,使得观众想进一步探寻为什么她如此热爱铁画,她跟铁画有着怎样不可割舍的情感,能快速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产生看下去的欲望。在《铁画情》的结尾部分出现的标语是“丰生铁画,为你铸一世花火”。这句标语高度浓缩了影片中展现出的人物故事,将主人公一生献给铁画,执着于民间传统工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不会让观众的审美知觉在观看结束后就戛然而止,而是能够在进一步的回味悠长中继续体验。现代电影作品中倾向“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地将叙事作品语境的编码掩盖起来。譬如,为即将开始的叙事作品制造一个自然情景作为起因……试图以此使作品显得真实自然。”[6]二更微纪录片的开场方式就显示出这种努力消解影片虚构事件的编码“痕迹”,使得叙事语境和现实语境能够自然地衔接。
其次,二更微纪录片惯常使用同期声、音乐以及照片、书信等其他表现性材料来营造节奏上的变化。虽然在二更微记录短片中主人公的自我阐述声音是影片的主要叙事主线和动力,但我们并未在任何一部影片中看到人物的阐述声是一刻不停地从头讲到尾这种状况的出现,而是在人物讲述完一个小片段时,加入一段同期声或使用表现性材料进行节奏上的变化。所谓节奏,即是变化。如果是人物一刻不停地从头讲述到尾,自然是没有变化,这种没有变化的讲述方式极易使观众产生疲劳。因此,在声画组合上有变化便是有了节奏,有了节奏就有了轻重缓急,也就有了审美趣味。在二更微纪录片中,不间断地使用同期声、音乐、图片等表现性素材来营造节奏上的变化。如在《铁画情》第一段的介绍中,当人物介绍完“我呢,叫储金霞。从事这项工作50年了,我已经72岁了”之后,插入的是一段脚踩踏板的同期声影像,使人物讲述的节奏有了短暂停顿。接着再进行讲述“很多人都很惊奇,你这个铁画是用铁水浇的吗?是用模具压的吗?其实不然,铁画就是以锤代笔,以铁做墨,这样形成了一幅很优美的,很有民间特色的传统工艺品”,随后又加入同期声影像,再次暂停人物的讲述。在第一段落结束准备向第二段转场时,采用的是两个展示铁画作品的空镜头素材,这又是一个节奏上的变化。
在内容上,注重对细节的展现和挖掘。在三段式结构中的第二段部分,具体讲述人物从事某一行业或某项事情时,会花费较大的篇幅挖掘细节。比如在《寻道》的第二段落中,主人公女道士讲述曾让自己最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即一次出远门归来后,徒弟告诉她没有米了。听到这句话后,她感到十分的愧疚,因为这些孩子如果是在家里每个人都是家里的掌中宝,而在她这里却饿了肚子。于是,她就将自己的住房变卖掉,为道馆补贴生活费用。在这个细节中,就体现出主人公的慈爱和对修道生活的真挚热爱。这一细节展现,从正面烘托出主人公的执着。在这一段落中,还具体讲述了她们在刚开始来到这个地方时,不被别人理解,自己通过学习医术,然后免费给周围的百姓扎针治病,用这种以心换心的方式赢得了周围人对她们的认可。此外,这一段落还展现了这一群道士在看电影、打羽毛球、谈乐器等时尚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展现让观众深入地了解到这一群人到底在用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展现细节就是挖掘具体的事件,挖掘有意味的情节。在丰富的细节展现中,能够呈现给观众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主人公。空洞的言语不能给影片灌注生命力,而细致入微的感人至深的细节却能让短片充满生机,更接地气。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观看方式逐渐变得碎片化。在这一背景下,微纪录片、微电影等视听内容有了广阔的生长空间和消费需求,因此,掌握契合审美心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微电影、微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对于短视听内容的生产者来说大有裨益,二更无疑在微纪录片的创作上呈现出了一套较为成熟、成功的创作模式。
参考资料
[1]张艺谋语.金娜.追梦人:张艺谋的爱情留白[J].电影故事,2000(4)
[2]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34
[3]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59
[4]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齐宇,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2
[5]王迟.纪录片的诗性之维——兼论吕新雨教授的纪录片理论[J].南方电视学刊,2010(1)
[6]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张寅德主编.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4
作者简介
1.蒋峰(1991—),安徽蒙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
2.齐亚楠(1991—),河南濮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影视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