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思想的双重变奏
“知识就是力量”受到了“知识无用论”的无边挑战。这是我们这个众生喧嚣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当下文化的主题所赋予教育的直接选择。当管理者将教育面向市场,将教育的最终目的仅仅视为能够获得一份稳定并且高收入的工作时,“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教育以自己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方式而存在,无目的即无功利性,合目的即非为工作、金钱而为人格和自由。当教育产业化,赤裸裸的面对金钱,当人生的价值被置于就业、工作和最大化的获取利益时,高校的教学目的在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高校存在的根本意义也变得模糊。当衡量人生的价值和目的的方式借助于金钱或者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时,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被腐蚀了。受教育者和没有受教育之间的区别已经荡然无存。因此“读书无用论”必将派生出“知识无用论”。首先,二者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读书无用造成的知识无用在当下具有一定市场的原因在于衡量人生价值的方式唯一性。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性在于当推土机迈着时代的步伐雄赳赳地进入历史的潮流时,它们只会在房屋倒塌的声音中听到快感般的尖叫,却几乎听不到那些在车轮下被撕裂的疼痛的灵魂发出的孤独无助的求救般的呼喊。在获取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教育渐渐失利。当受教育者看到没有受教育者获取的利益高于自己时,受教育的根基在发生着动摇。对课堂教学而言,“知识无用论”是课堂教学中寻求知识转型的导火索。当学生能够在全媒体时代独立自主地轻松获得知识时,老师传授知识的目的角色已变得模糊,因此,老师的角色期待转型。从培养健全人格到知识型传授的转变完成了教育者的第一次转变,当传授知识型教育受到挑战时,教育者的职能应该转向哪里?
至今,教育者的职能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言传身教”阶段、“传道、授业、解惑”阶段、“立人”阶段和“知识传授”阶段,其中“知识传授”阶段已经受到无边的挑战。笔者认为存在着第五节阶段的到来,即“思想育化”阶段。那么该阶段与其他阶段有何区别?有何主要特征呢?
之所以大学教师在“知识无用论”下不会失业的原因首先在于大学能敏感到时代的变化,其次能及时有效地完成教师职能转变。当下教师职能存在从知识型向思想性的转变。“知识无用”的前提是把知识当作原材料的结果,但是,没有原材料同样无法完成当下教育的过程。因此,知识有用的前提是把知识纳入思想的框架下时,知识才会奔发出火花。当所有的原材料置于大脑中时,他们会在相互关系的确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用蜘蛛网来做比喻,其中的每一个网结代表着不同的知识点,知识点之间受到外界刺激就会相互碰撞,其碰撞所产生的振动波便是思想的由来,因此,思想就是知识相互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波。之所以思想有力量,是因为思想是知识相互内化的结果。新的知识点的加入会改变整个网络的体系,新的知识点确立自己合适位置的构成就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因此,老师的职能就是给予学生知识点的重新排列组合,不断地给予刺激的过程中让他们产生对思想的希冀,并最终完成思想产生,即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刺激,只有对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并搅起一潭死水,才有可能让学生将获取知识成功地转变到对思想的渴求。
知识与思想的双重变奏在于教育者根据受教育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给予不同程度的刺激,激活受教育者大脑中的有用知识,淘汰无用知识,并在给予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其知识点之间相互碰撞,将产生的振动波及时收集并唤醒受教育者。新的思想不是最终结果,它会在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知识。因此,思想可以产生并创造知识,知识的排列组合可以产生思想,这构成了知识和思想的双重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