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话剧

一、中国现代戏剧——话剧

20世纪初,西洋戏剧通过日本这个翘板来到了中国,成为有别于传统戏剧——戏曲的新戏剧形式。当时,外来的西方异域文化命名时前面加以“新”字,即西为“新”,中为“旧”,所以,戏剧工作者为了与中国的传统戏剧区别开来,取名为“新戏”,以体现新事物的现代性冠名为“文明”,称为“文明新戏”。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新戏”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于1928年由著名戏剧家洪深提议,与欧阳予倩、田汉等人商议将由西方传入的戏剧定名为“话剧”。从此,话剧作为崭新的戏剧形式取代了当时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明新戏成为中国戏剧主要的戏剧样式。中国戏剧界由此也将由西方传入的戏剧称为现代戏剧(话剧),旧剧称为传统戏剧(戏曲)。1934年曹禺话剧《雷雨》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

自古希腊悲剧开始戏剧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戏剧舞台上出现了第一个“演员”,在雅典酒神剧场的舞台上通过与歌队的对话互动演绎完成了剧作家编制的故事情节,之后经过古希腊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的编、导、演,戏剧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精神力量一直延续至今。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戏剧存在形式“剧本”,至今我们还可以阅读古希腊戏剧诗人的戏剧作品及戏剧理论,并成为我们研究戏剧、创作戏剧的源头。戏剧作为浓烈的叙事艺术离不开语言,正像小说、诗歌离不开语言一样,戏剧语言又与小说、诗歌不同。正如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说:“剧本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是作者的提示。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借作者的助力而活动,作者总是和他们在一起,在暗示读者必须怎样了解他们,给读者解释所描写的人物的隐秘思想和隐藏的行为动机,借自然与环境的描写来衬托他们的心情。总之,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他们引向自己的目标,自由地、常常是十分巧妙地,但又是任意地掌握他们的动作、语言、行动和互相关系,一心一意把小说的人物写成艺术上最鲜明和最有说服力的人物。”[1]戏剧文本(剧本)作为一个戏的根本的观念已经被我们所接受,20世纪至今戏剧家们编创具有精神营养的剧作来鞭策只重视舞台技法,丢弃作品精神价值的传统戏剧戏曲。当然,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创作正在吸收西方戏剧的价值成果。戏剧家尚长荣的三部曲《曹操与杨修》《廉史于成龙》《贞观盛世》中都有所体现。笔者从戏剧的存在形式——剧本出发阐述现代戏剧(话剧)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在舞台呈现中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