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在应用型高校整体转型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各高校应当在学习专业基础与社会接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技术精湛、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世纪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充分挖掘体育文化,贯彻体育精神,将体育精神纳入当今大学教育的必修内容,将体育精神合理和科学的传播。学习体育精神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
参考资料
[1]王大中.当代大学生体育需要的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827-829
[2]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1004-3667
[3]曾明.论几种体育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3(29):181-182
[4]李宏伟.民办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战略困境与突破[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4)
[5]胡秉娇、晁岳刚、孟焕.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5):23+131
[6]王建明、陈红喜.论高等学校的体育精神教育[J].江苏高教,2005(2):97-99
[7]郑双花、闵桂林.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战略转型面临的五大困境[J].教育探索,2014(3)
[8]伍香平.论体育精神的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8-71
[9]刘龙刚.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4):68-71
[10]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01):68-71
[11]宋培东、吴永刚、赵振.论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6(2):57-59
[12]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82-85
[13]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57-59
[14]穆厚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转型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68-71
[15]李军、欧阳轶、李秀峰.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2):41-42
[16]任蓓.奥林匹克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5):16-19
[17]赵高彩.中华体育精神:高等体育院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切入点[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4(1):4-7
作者简介
张志刚(1990—),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