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潜台词
台词是人物内心活动的体现形式。潜在语言是人物在戏剧情景中不愿意直白地说或不能说的语言,其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会把潜在内心的活动毫无保留地向对方讲出来。戏剧中,人物在特殊的戏剧情境中,或心里有话不便明说,只说半截话,有意保留;或者指桑骂槐,借物言他;或是吞吞吐吐;或是保持沉默,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就形成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复杂场面,而真实的内心活动没有说出来,这就是对话中的“潜台词”。赋予戏剧性的对话往往台词中潜藏着丰富的内心活动,在舞台呈现中,观众通过演员读词的语调、语言的轻重处理以及身体的姿态,不仅听清楚人物说出的话语,而且还能感受到话中有话、弦外之音,从而探索到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如《雷雨》第一幕中周萍第一次登场的场面[4]:
……
周冲 你不知道母亲病了么?
周蘩漪 你哥哥怎么会把我的病放在心上?
周冲 妈!
周萍 您好一点了吗?
周蘩漪 谢谢你,我刚刚下楼。
周萍 对了,我预备明天离开家里到矿上去。
周蘩漪 哦,(停)好的很。——什么时候回来呢?
周萍 不一定,也许两年,也会三年。哦,这屋子怎么闷气得很。
周冲 窗户已经打开了。——我想,大概是大雨要来了。
周蘩漪 (停一停)你在矿上做什么呢?
周冲 妈,你忘了,哥哥是专门学矿科的。
周蘩漪 这是理由吗?萍
周萍 (拿起报纸看,掩饰自己)说不出来,像是家里住的太久了,烦的很。
周蘩漪(笑)我看你是胆小吧?……
这段戏是周萍来客厅寻父亲请求离家去矿上工作的事情,碰到多日回避不见的后母(也是他的情人),便要转身离开,谁知被弟弟周冲拽回,并责问:“你不知道母亲生病了吗?”蘩漪马上接话:“你哥哥怎么会把我的病放在心上呢?”蘩漪此时的话是话里有话,表面上是以母亲姿态怪罪自己的儿子不过问母亲的身体状况,实则作为情人在怨恨周萍喜新厌旧对她置之不理。这一场戏,周萍和蘩漪当着周冲的面的对话中潜藏着两个人作为“情人关系”的内心隐秘对抗,非常富有戏剧性,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复杂、煎熬的心情。导演、演员的二度创作时必须要挖掘潜藏在台词内在的真意,站在剧作者写的对白的支点上去探索潜在的真意,去体会那“弦外之音”,把潜台词变为在舞台上清晰可见、可听的语言动作,具体的把握和呈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另外,在观众欣赏演出的过程中,潜台词有效地激发观众参与戏剧演出的兴趣,调动观众打开想象力,对台词弦外之音有所发现,有所补充。只有这样的观演关系,才能使观众获得戏剧欣赏的美感,达到戏剧艺术陶冶人情操的效果。
以上三个部分提示语、台词、潜台词构成了现代戏剧的语言,三个部分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动作性”,动作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在戏剧艺术第一个辉煌时代古希腊戏剧,人们称演员是行动者,称剧场为行动的场所。亚里士多德从古希腊戏剧实践中总结出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时间长度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5]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戏剧呈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语言作为戏剧的构成要素它必须具有动作性,没有动作性的语言无法构成戏剧。这也是它与小说、史诗、诗歌艺术的不同之处。编剧、导演、演员使语言更具戏剧性的根本问题也在于此。我国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只有剧作家在创作中把‘话’作为动作来写,导演才能在这些台词中发掘出丰富的舞台动作。任何一位导演,面对充斥大量静止的(没有动作性)对话的剧本,也难于发挥他的才智。”[6]也说明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