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教育的影响
上述说的这些大致都出现在中国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到了大学阶段理应情况要得到改善。毕竟中国大学大多数多是严进宽出,只要进了学校最终毕不了业的也就少之又少,再加上没有高考的滚滚车轮,总的来说,大学应该不需要闻鸡晨读,挑灯夜战,应该更有时间来做“精神文明建设”。但不幸的是大学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而是再延续这种状况,由于学生自小学到中学已经习惯了这种师生的教学和师生的关系,而老师也是从这种教育体制走出来的,所以,学生不会去问“道”,更不会将“惑”向老师倾诉。个别老师面临各种的教学考核,职称论文,即时有心传道也未必有力。
现有的教育体制为何会和我们理想中的教育体制大相径庭呢?这可能要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国自春秋以来就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一直到晚晴时期都是东亚地区文化、经济、军事最发达的国家。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作为价值和理念的输出国,日本、朝鲜以及西部和中国有领土接壤的国家都被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日本和朝鲜更是频频派出使团来中国取经,把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带回本国。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对自己的文化和教育就有超强的优越感,这种自豪感一直维持到晚清的鸦片战争。一场战争让中国君臣上下看到了数千年的文明抵不住西方的炮利船坚。20多年后日本也在国门洞开之后爆发了明治维新,彻底放弃了由中国学习而来的文明和教育制度,改用西方的教育制度,设立现代的综合型大学,鼓励发展理工学科。明治维新30年后,日本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以教育和科学研究,先后打败了当时的大清帝国和沙俄帝国。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国上下不但没有仇视日本,反而掀起了一场向日本学习、向西方学习的大浪潮,国人开始慢慢明白了只有科学可以救国、科学可以强国,并且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是无用之血,孔孟之道都是误人之道,一时崇西贬中的言论盛行。现代大学的雏形也慢慢地在中国开始出现,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美国人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建立的清华大学,还资助大量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些人留学回国之后也把西方的教育体系注入了这些大学,更重要的是他们把从西方大学学到的关于物理、数学等理工科知识传到中国,成了中国第一代科学人才,之后再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在大学里进行传播,开枝散叶,才有了中国的科学基础。由于西学东渐,人们开始慢慢感受到以孔孟之学为代表的传统学说在科学面前是那么的无力,最初由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到五四运动,更是直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完全地否定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激进者甚至说中国之学都是糟粕之学,应该全部抛弃,全面向西方学习。到此时“国学”的地位处于历史低点,虽然之后有慢慢地提升,但是,科学强国已是全国上下的共识。可能是由于在那个时代太渴望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以至于我们只把西方的“技”搬到了中国而对西方的“德”却一直视而不见。所以我们的整体教育制度也由过去的以道德和个人修养为主变为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