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观念陈旧

(一)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观念陈旧

我国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也基本上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一段时间,缺乏全程指导。就业指导不应该是就业前的冲刺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学生进入大三、大四,性格、能力等方面均已基本定型,就业指导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引导作用,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记录着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并以此进行全程辅导。

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讲授。注重理论灌输,和实际相差太远。指导内容虽然要以理论为基础,但也绝不能拘泥于理论,要防止学生的厌烦情绪,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兴趣、能力,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干一行,爱一行”。职业指导工作更不能简单地等价于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