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不仅是创作手法更是一种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新现实主义与新浪潮在中国传播开来,产业化成为中国影视的首要任务。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把网络平台的叙事型作品一并考察在内,则中国影像当下的功能和形态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倾向: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依赖技术,内容奇幻,形式夸张。
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价值并不应该仅仅只是文艺创作的方法,而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文艺是人类借以认知、思考、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现实主义则是保证这一途径指向真实的存在而非虚幻与妄想。坚守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当下中国影像而言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品格最核心的构成是具有历史的深度与广度的真实性,这就是说,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电视剧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都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
现实主义不仅要求书写本质的真实,还特别要求书写细节的真实,比如《士兵突击》就是讲述一群铁血男儿在铁打的军营里百炼成钢的故事,没有莫名其妙的三角恋情,没有豪言壮语和微言大义,有的只是军旅生涯中日复一日的磨炼、流汗、流血不流泪的成长岁月,这岁月中铸就的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情,通过细节的展现感人至深,让观者倾心。再比如《平凡的世界》,展现的是在20世纪70—80年代的背景上,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等一群为生活默默承受人生苦难的人们。这些人的自尊、自强和自信,他们人生的苦难与拼搏、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琐碎的生活与巨大变革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没有华而不实和搔首弄姿,没有三角畸恋和惊天动地,在貌似单调却曲折的生活画卷中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那是对那个年代的回首与致敬,那是那个年代的青春之歌。片中每个镜头、每个场景、每个细节、每个画面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再现,每个情节、每个转折、每句台词、每段音乐都是那个年代记忆的延伸,让受众动情。
这是现实主义电视剧的社会功效,在还原对照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令人感慨、反思、成长。
现实主义是批判现实的主义,创作者必须善于发现现实中的丑恶并加以批判,而让生活中的真、善、美充分绽放。同时,现实主义也应该是积极意义的创作,它既不应该是一味地宣泄愤懑,暴露丑恶,也不同于自然主义对客观事物事无巨细地逼真描摹,它是创作者以清醒的意识见诸视听的对无序现实的批判,作品本身应成为创作者表达理想社会的舞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类型不必框限于任何题材、体裁,在它背后体现着创作主体的人文情怀,内隐着主体的创作动机和社会责任感,并受创作者价值观和时代背景所限。有无这种情怀,作品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世界而生,它往往展示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从而体现了创作者对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关怀与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