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上讲,艺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应分四个阶段进行
1.入学前的引导教育。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圆了很多学生的大学梦。由于学生对艺术类院校所设置专业知之甚少,在择校、择专业方面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忽视自身条件和特长,以致毕业后很难就业。所以,入学前的就业指导非常重要。
2.入学后的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教育。大一:形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社会能力比较缺乏,自我评价不恰当。由于不能全面了解自我而产生盲从心理,遭遇挫折易产生自我挫败心理。因此,大一应当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认识自我的机会,应组织学生多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先学习如何生存、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事,在实践中逐步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学会了解自己的性格,为以后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大二、大三:学习技术技能。大二、大三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黄金时间,其间有充实的时间来考取各种专业技术证书,如英语三、四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主持人上岗资格证、导游证、Office专家,公务员考试等等。我们要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加强日常管理,请高年级同学介绍经验,请专家进行讲座,可以将与就业有关的素质培养计划综合在一起(如普通话、化妆、礼仪、公文写作等),形成大学生素质拓展超市,让学生一专多能,多才多艺。
3.就业前的就业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在毕业年级强化毕业生法律、诚信、团队三种意识,准备就业或深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要对协议上的内容、条款、违约规定、责任和义务等认真仔细地研究,将其文字化、正规化,对用人单位单方所写协议内容要仔细研究,切忌听信一些口头承诺和含义不清的缺乏必要约束的简单合同和霸王条款的合同。
4.毕业后的继续服务、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库等。学校应为毕业生提供2—3年的毕业后服务。其具体做法是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服务,其中包括:继续教育服务、继续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继续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做好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使学校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从根本上讲,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是尽早培养和建设专职的、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一是从管理体制入手,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稳定,将就业指导人员按教师系列管理,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二是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努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现代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行政工作,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一批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在新形势下,艺术类院校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的开展与推动需要院校相关领导和全体职业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需要建立高效的机构和建设高能的工作队伍,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以完善其理论体系,需要独立开设纳入教学计划的具有一定学分的课程,需要加强教材建设,需要开展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指导咨询活动,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需要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类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与推动才会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作者简介
傅赟(1982—),山西阳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