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适应社会的艺术人才

(二)培养适应社会的艺术人才

1.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在艺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仍是构成的两大主体,融入“互联网+”后课堂教学可以达到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效果。在艺术专业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重新定义课堂的形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通过互联网放手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艺术,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互动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意识。艺术从学习方法入手,强调的是“自主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接受知识点,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学习探究的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艺术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内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者,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采用多种方法,从多种途径入手。“互联网+”用丰富、鲜活的画面吸引学生。在课外教育中时间相对充沛,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积极面对“互联网+”新未来

在社会全媒体发展时代的背景下,媒介的融入、网络的快速更新都使学生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同时也给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未来播音主持的工作者不仅仅是局限在录播间内,而是可以转化为“互联网+”下的任何需要声音和语言表达相关的工作。如网络剧与广告的配音、各类专题片和纪录片等。这些对于学习艺术,学习播音主持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前这种新的形势下,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艺术高校必须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实践教学途径,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传媒行业培养出专业性强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互联网+”能够使课堂教学与行业一线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一专多能型”播音主持人才的需要。在当前的全媒体时代,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文化的学习,更是一种传承、创新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时曾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也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那么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一切创新的前提,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未来,艺术类教学要打开思路,培养创新习惯,不走寻常路,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营造“互联网+”体验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