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俗类舞蹈
1.仪式类舞蹈
(1)丧葬类舞蹈“孜额且”
其中包括迎宾用“蝶维兹”,根据现有的资料,了解到这种舞蹈的音乐曲调非常古朴,一人领唱或众人合之,男子们身着盛装手持刀剑矛排列整齐,迎送来往之宾客。表演致哀时用“瓦兹嘿”,这是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一种礼仪舞蹈。舞者全部武士打扮,手持刀剑盾牌,可两人,三人,多人共舞,气氛庄严肃穆;动脚下有跺脚,跳跃,跨步,进退,手臂动作多以刺杀,打斗为主。丧葬祭祀舞蹈让所有参与人都心中有所敬仰,亦有所畏惧,彝族的丧礼舞蹈承载着对仙逝亲人的敬意与怀念。
(2)婚礼类舞蹈
“喜希苏且”又名“披毡舞”,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婚礼上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多为双人对舞,男女都可以参加。“披毡”又称“擦尔瓦”,舞蹈道具以披毡为主,通过伸展收拢,摆动双臂及旋转身体,模拟雄鹰飞翔时的各种动作姿态,或将披毡向前抛于胸前,并配以侧腰,半蹲转等身体动作,快速旋转,就像层层盛开的鲜花给人一种宏大的美感。
“摆手舞”是流行于凉山彝族喜得和越西一带的民间舞蹈,多在婚礼上边唱边跳。手和手臂动作摆动幅度较小,脚下是灵活的碎步,且身体要保持挺立。队形多横排、斜排或四方形等队形。当然,婚事舞蹈除了在婚礼上有一定程式性规格性舞蹈外,还有姑娘小伙们恋爱择偶时互述衷肠自由歌之舞之的形式。
2.习俗类舞蹈
(1)火把节舞蹈“嘟火”,也称为“朵洛荷”
彝语“嘟”为火,“火”即是唱,意为“唱诵燃烧的火”。“朵乐荷”就是火把调的意思,主要流行于凉山彝族布拖县、普格县、宁南县、德昌县、会理县一带。
跳朵乐荷舞的人数一般不设限制,跳舞时大家围成圆圈,有时甚至可以重叠围圈十几层,每层圈都在流动,其场面非常壮观,犹如绿茵草坪上流动的小溪,朵朵黄伞如花朵般绽放,姑娘们舞中含情,情中或舞或唱,淳朴的舞蹈与自然美景交融于一体。朵乐荷舞的舞者都是女性,或者是天真的女童,或是白发苍苍的老妪,只要喜欢都可以加入表演的行列中来,这也是火把节跳朵乐荷的规则,而男人们则或站或蹲着只需要欣赏即可。
(2)“锅庄”,在凉山彝族地区也称“对脚舞”,边缘地区也有称为“打跳”
清咸丰《冕宁县志·夷歌志》:“跳锅庄即夷歌。夷人每逢喜庆事即跳锅庄。”也就是说“锅庄”这种舞蹈形式深受凉山地区杂居的少数民族喜爱。彝语“西则且”“谷追”,意为“对脚”,也称为“蹀脚舞”,一般是在节庆,丰收,婚礼时大家自娱自乐时的集体舞蹈。该舞蹈多以脚上动作变化为主,主要流行于凉山彝族喜得和布拖一带,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踏歌或由踏歌演变的形态遍布所有的彝族地区,并在各个彝族地区广泛流传,以踏歌形态的播布面甚广,“谷追”“打歌”“达踢”“打跳”“跳左脚”等均为同类形态的不同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