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
2025年10月14日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首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Ciambattista Vico),他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建构主义论者认为主体不能通过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容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成知识。也就是说,人作为主体如果不是自己主动地去构建认识原则体系,仅靠被动地接受外界传递的信息是无法获得组织经验的。其代表人物有坚持“在做中学”的杜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自身的行动和实践操作,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其次是维果茨基,他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将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当‘自下而上的知识’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结合,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2]因此,他批判了传统以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认为只有学生在吸收教师的知识点后进行自我内化、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因此,也证实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想要获得知识经验必须通过自我建构和自我内化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