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的新挑战

一、教学的新挑战

表演系走过了22年的表演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岗位上也经历了22年。我们深深地知道演“戏”是在演“人”,不是演戏,“人”重于“事”。在表演系曾任教过的知名演员、导演、老专家如邓静苏、翁如、彭光华、徐重新、温琼如、蔡平生等教学时都反复强调:“一定要重视学生人物创造中的形象感。”这些原则我们保留至今,并且这项内容贯穿于四年的整个教学过程,旨在为学生深深地打下“创造形象”的烙印。

按照惯例,演员的培养取决于他毕业后将要面临的表演创作对他的要求。戏曲演员是按照戏曲表演的特定要求培养的,芭蕾演员是为了能完成最高水准的剧目而进行训练的,歌剧演员也是如此。对于戏曲、芭蕾和歌剧演员的培养而言,由于这几门表演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样态仍处在相对的稳定状态,学生演员毕业后基本上是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也就是说,对于培养戏曲、芭蕾和歌剧的演员的表演老师来说,他们对学生演员将来要从事的表演创作是个什么样态,在技术上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仍然是很可预期的。

然而在今天,对于培养“影视、话剧”演员的表演教师来说,演员的培养和训练就再也不是一种“预期的来料加工”了,也就是说我们在“打造”演员的时候似乎没有明确具体的蓝图可依。戏剧观的开放和多元带来了创作上的无限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就戏剧创作的样态而言,创新不仅是每个导演的追求,而且成了观众对每一个演出作品的期待。这样,表演教师和学生演员就无法预知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创新,以及这种新创所带来的具体挑战。从逻辑上来讲,这就是要求我们所培养出来的演员具有无限的适应性和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