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情景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实效
历史情景剧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将极大地提高纲要课的实效。
首先,历史情景剧紧贴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专业特点,契合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艺术特长,从查阅史料到剧本创作到现场表演以致历史感悟,每一环节环环相扣,都和戏文、编导、导演、表演、播音主持等各专业紧密结合,实现了艺术专业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对接。
其次,历史情景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整个教育过程。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纲要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身上领悟到民族精神的精髓,从而确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国近现代史中涌现出许多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献身的英雄,这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资源。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抗争史,历史情景剧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重现历史现场,让学生移情入境地观察英雄们的所作所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的感官性,又可以拉近学生与本课程和历史之间的差距,也是学生宣泄情感、努力崛起的动力源泉,从而达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三,情景剧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在《纲要》的教学过程中,偏重政治史而轻视文化史、社会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偏重政治史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本属正常。不过,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导致课堂乏味的现象,理论分析有余而感性史实不足。情景剧则有助于纠正这一弊病。《纲要》课程除了知识,情感熏陶也是一个重要目标。理论分析固然重要,然而在情感的暗示方面效果却殊为不佳。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潜意识对人的影响要大于意识。理论分析注意作用于意识,而情景剧的暗示却直接潜意识。若对历史情景配置得当,便可发挥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历史学科的优势,避免单一教学方式之弊,从而使《纲要》课程更为形象生动,且更具趣味性和说服力。
第四,历史情景剧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台情景剧虽然在几个小时内落下帷幕,但学生的收获很大。从它的开始排练到结束,培养了学生的动脑、积极思考、查阅资料、收集分析和处理史料的能力。通过表演,既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又发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既培养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知识的能力,又增强了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情景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情景剧表演过程中,学生要将语言信号还原成动作、表情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剧本将会有不同的理解、认识、表达,保证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独特性,因而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当然,要完成一个情景剧,学生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写作能力较好的就改变或撰写剧本;欣赏能力强的就当点评家。总之,演出需要学生之间很好地协调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人出面领导、组织、管理,人的才能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掘和培养。因此,通过历史情景剧的演出,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五,历史情景剧教学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当前,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影响,社会上以及不少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观念模糊,对一些历史事件存在模棱两可的印象,甚至对我们一些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不甚了解,人云亦云。另外,许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存在问题,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模式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方式。情景剧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完全根据史实而来。情景剧注重一手材料,客观真实,既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多元渐进的思维方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水平,对中国近现代诸多历史问题形成成熟的认识,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养成多元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