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依据
2025年10月14日
一、理论依据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或称特殊用途英语,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结合专业需求,具有实用性特点的英语教学。传统教学观念认为英语教学只包含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但ESP理论认为英语教学需要联系学生未来的职业,根据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的练习和应用,形成“语言+专业”的学科模式。由于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受到应用语言界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设置专业英语课程,即特殊英语用途教学。在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各院校开展了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课堂教学改革,针对课堂的形式、课堂的内容、课堂的构建进行了“语言+专业”的结合。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在2015—2017年间,标题中含有“ESP”和“英语”的文章,2017年共有131篇(截至本文撰写),2016年448篇,2015年445篇。这些文章讨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提出的见解也不尽一致,但这些研究的观点与论述给广大的英语教学者不同的启示。例如,徐剑英等(2017)在《ESP转型下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研究——以〈新闻英语〉为例》提出“ESP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延伸,ESP课程的设立有助于整合大学内各院系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刘婧(2017)在《体验认知教学模式在ESP中的构建与应用——以财经英语课程为例》中论述“构建体验认知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ESP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该模式的应用推进语言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与ESP课程的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