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语言”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性
(一)舞蹈是感情的艺术,舞蹈语言重要的功能是表现人的感情。因此,对人体语言的浓度要求高,要精练,精益求精,形成警句,形象明确,形象化的语言要生动;要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适合人物的特性。所以,感情充沛、诗话、凝练,这些都是舞蹈语言的特点,是在特定情况下,人物的外化。每一个作品都有它的个性,个性化的语言也能起到作品表现的个性和风格。没有个性化就没有特征。语言要有旋律性,动作自身的韵律和运动路线相结合,从动做到调度就能达到起伏跌宕的变化。“过渡动作”的美更是运动过程中美妙的瞬间。舞蹈语言的形式美就是舞蹈艺术的美之所在。
舞蹈语言是艺术美学的一种。舞蹈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用人体来说话的,用人体这个舞蹈语言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情感,传情达意,所以,和其他语言相比,舞蹈语言是人类的共同能够理解的语言,因为所有人在喜怒哀乐时的表现都能够被其他人理解。它直接用人体抒情,表达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表达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直接性。
舞蹈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同人类社会其他语言有着共同的特点,又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语言都有着“语言”二字所具有的特点。尽管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符号,不同的构成因素,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内在品格其实都是相同的,它们既是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一种思维工具。
不同专业的人在进行专业思维活动时以不同专业语言、符号为工具,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进行思维活动。
舞蹈是艺术门类中的一种,是一门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立性很强的艺术品种。我们衡量一个艺术品种的独立性强度,首要条件是看它的语言表达的体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是指这种语言的产生来源、符号体系以致它的美学特征等方面,这些方面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为其他艺术语言所替代。
(二)舞蹈动作是经过舞蹈家的创作思维重新组合的;舞蹈语言在于舞台时空之中,它基本存在的方式是“形”和“核”。“形”和“核”是直接可视的动态形象,也是舞蹈作品或舞段的灵魂。“核”可以理解为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形”指的是鲜明生动、淋漓尽致的去外化“核”的内涵,去扩展表现“核”所具有的内容含量。比如爱与恨是不同的内核,但我们可以两种不同“形”的表现形式,外延、扩展出两段精彩的舞段;“形”的外延扩展是衡量“形”的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经过反复提炼达到浓缩与精炼的“核”具有概括性与准确性,是“核”的完善。可以说“核”就是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体验,他通过“形”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形”是舞蹈编导对人体语言的掌控,“核”是创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三)舞蹈语言的构成
舞蹈语言是由动作、舞句、舞段三个层级、三种表现构成的。它们的层次不同,美学价值也不同。
1.动作
在舞蹈语言中,它是构成舞蹈语言的基础材料,没有“动作”构不成舞蹈语言。构成“动作”的基本要素如下。
(1)动态:即动作的姿态。它包括静止的姿态,流动的姿态和舞步等等。“动态”是使动作具有空间属性的重要因素。
(2)动素:即动作的节奏、速度。“动素”是动作具有流动感的基本因素,使舞蹈作品在连绵不断的流动中展示内容,表达人物情感,并在起伏跌宕的画面中感受到整部作品的节奏性。
(3)动律:即动作空间的走向。它使动作在空间走向和时间流动中构成一种形式的美感及流动的韵味,也是构成动作风格特点的重要元素。
(4)动力:即动作的力度,指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的统一,形成一种情感现象,它是构成动作情感的重要元素。
以上几种元素是构成“动作”的基本组合,这些成分使动作具有了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当我们掌握了这些元素的性能之后,将这些元素发展、变化、重组以构成新的动作,并以这个新的动作发展成新的动作系列。(在学习编舞技法的课程中,我们称之为《主题动作的变化与发展》)。当我们认识到“动作”所含的各种元素——动态、动素、动律、动力等以后,又能够将这些元素加以变化、重组再形成新的动作系列时;编导们便在应用素材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获得编舞时更大的自由。
2.舞句
舞句是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和一定的情感倾向,按照一定的形式把单一的动作进行编织的有意创造。到了“舞句”层级,创作者思维活动的层次性也有明显的上升。因此,“动作”与“舞句”是不同的“层”和不同的“级”。在创作作品时“舞句”又往往是整部作品的“动机”,这个动机可以延伸和扩展出一个舞段,甚至一部作品。
3.舞段
一部作品由若干舞段构成。在一部舞剧作品中,由独舞、双人舞、群舞及情境性舞段和场面性舞段等不同性质、不同表现作用的舞段共同去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塑造。舞段具备了语言的基本条件,如:表达情意、引发联想、沟通共鸣以及形式美的欣赏价值。当评论一部作品时,所指的对象就是由舞段所塑造的舞蹈形象。没有舞段便没有作品,因此,到了舞段这个层级也就是到了舞蹈语言的最高层级。
(四)舞蹈语言在一部作品中的功能性
不同表现功能的舞段汇集于一部作品时,各个舞段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又有能将别的舞段衬托、突出、显得新颖的功能,从而共同完成主题表达及人物的塑造。大型舞蹈作品,特别是情节清晰的舞剧,舞段的构成是决定作品整体效果的关键,是舞蹈对舞蹈语言深入理解的结果。把不同性质的舞段安排在最恰当的场次中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这是对编导创作动力、题材的认识、人物塑造、结构能力的全面考验。那么,不同性质的舞段在一部作品中,有哪些常见的功能呢?
1.描写功能
这种舞段的作用一般是对环境、气氛的渲染和介绍。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中序幕“飞天”造出神奇、空灵、飘逸、浪漫的气氛,把观众引入了敦煌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这就是描写功能。
2.戏剧性功能
这种舞段的作用一般是推动剧情的发展,表现矛盾的激化,或者为人物命运做结论。一般对戏剧性较强的舞段可长可短,甚至出现生活化很强的哑剧动作。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往往是积蓄已久的突然爆发,这时候舞台上的表现对时间长度的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的浓缩与感情的强度。舞蹈作品中的戏剧性舞段可长可短,或者是出现生活化很强的哑剧动作,观众并不会做过分的要求,只要符合剧情发展的逻辑便可以得到观众的认可。生活很强的哑剧动作,在某种戏剧中,由于它处在一定的情景和语境中,它就不再是孤立的动作,故而也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3.抒情性功能
这种舞段一般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这种舞段是作品中的核心舞段,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性舞段。因为“抒情”是舞蹈语言的主要功能,每部作品几乎都有抒情性舞段。
4.模糊性功能
舞段的模糊功能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动作、舞句、舞段之间的承继性,没有刻板的界限,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模糊关系;另一种是指舞段的多种功能之间也没有刻板的界限,同样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模糊关系。简而言之,动作也好,舞句也好,舞段也好,只要具备了语言的表现力,便无须在时间长短和动作多少方面去做刻板的要求。
动作、舞句、舞段之间的承继性与模糊性,对各种不同的表现功能的舞段之间的功能性和模糊性之间的把握,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度”是舞蹈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