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现状

一、艺术类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现状

艺术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擅于创新,相对于其他类型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性格更加个性化,在行为时具有更大随意性,但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上也是一个特殊群体[1]。艺术专业学生注重专业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计算机技能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当今社会就业面远远超过专业宽度,计算机技术渗透力度大,社会分工细,只有具备更加全面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传统艺术院校固有的思维定式认为,计算机课程与艺术关系不大,即使有,也只是设计领域软件应用熟练与否的问题。其实,新媒体艺术涉及的技术门类众多,学生应勇于尝试和大有作为。他们对技术的学习不是无用而是不足。计算机教学在艺术院校课时有限,不成体系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理科知识的基础相对较弱,特别是数学,这也自然成为计算机教学和新媒体艺术相关教学的又一短板。一些计算机教师对艺术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满足于完成自己既定的教学任务,成为“桃花源中人”,甚至身在艺术不懂艺术,计算机学科成了“边缘地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散而杂,从计算机发展历史到二进制,字符表示到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档制作、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等,专业术语杂,专业词汇多,尽管加上一些设计软件的简单操作示范,学生也很难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计算机教师在选择何种技术以及设计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案例上都会显得无所适从。

在艺术院校中,教学对象个体差异大、教学学时安排有限。以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课程需要在一个学期完成,一共才36课时,专业分班统一授课,理论与上机实训一体,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和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对于计算机技术掌握也难以推进。因此,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