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声技巧

(二)发声技巧

歌唱的声音由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产生的频率高低决定的。声音的强弱则是由声音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触碰。怎样才能让这样一件精良的乐器唱出刚柔相济、高低起伏、强弱有致的乐曲呢?这在声乐教学中有着热切的求解希冀。掌握声音的放松、自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了解与掌握发声的原理,运用科学的发声技巧尤为重要[3]

我们在演唱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歌唱的器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唱高音时,呼气压力大,声带缩短,变薄,口腔的内开合度大,音越高,声带会感觉越紧、越短、越薄,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滥用高音会很容易长小结。再次唱高音的时候,就会感到吃力、困难,声音就会变得有些嘶哑。

唱低音时,呼气压力减小,共鸣偏重在下方。唱强音时,呼吸的气势也会增强,声音振幅加大。而唱弱音时,呼吸的气势减小,声音振幅相对较小。所以,学生在演唱时,会感觉中声区轻松、自如一些。因此,歌唱总是将中声区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然后,逐步地向上下高低音的方向发展。同一个歌者,唱高低音时,音色也会发生变化,唱高音时主要运用头腔共鸣,声音高亢、明亮;唱低音时则运用胸腔共鸣,声音低沉、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