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诉求是创作的指引
当只描述一个场景或者情境的时候,那种视听是非常局限的,但在电影里是连贯的、不间歇的视听思维。短片的初学者要放弃基于文字对于世界的思考,而是进入基于视听对于世界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知可操控的媒介的形态和需求,之后再去构建那个媒介所需要的叙事能力。时代和媒介从来都是由资本和技术指标来组成的。时代和媒介的变更,这是人们在人际交互的时候发生的重大变化。
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用刷脸的方式构建人际交互。人在构建自我描述的时候,就进入到当今的整容术。因为人类交互的媒介已经从文字进入到了图像。人类进行交互和认知的时候,大量地使用声音和图像,必然出现了整容术。我们再探讨电影美学,百年前我们讲电影还是讲它的真实性、对物质世界的真实还原,而今照相术也成为传统、古典的东西。
传播介质的变化比如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手机,继续促使人类的情感交互由文字变为图像。以往QQ的视频都是基于PC端的,而现在手机完全可以方便流畅地使用。伴随着物理成像技术日益成熟化,物理肉身在孤独世界,但情感肉身在虚拟的世界里获得快乐。
随着时代发展,价值观和审美的差异导致了电影产品的细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多样化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遵循一种所谓的“更小”原则:细分市场需要进行具体创作。
如何理解极简与繁复共存,在价值区间里,存在很多不同的价值标准。复杂化告诉我们,今天的写作是有倾向性的,绝对不是单纯的对自我倾诉,而是要对不同消费者的要求有着不同的倾向性。
我们的时代、照相术和电影美学已经从真实性走向了虚假现实,以其去抚慰生活中的苦闷——从真实走向虚无。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和之前的世界,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人们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之后的世界,互联网的世界,越来越把具体而微的人际互动走向了难以想象的未知。而进入到更大的时代,我们从文字时代划入了更快速的时代。我们写作的时候必须知道整个社会心态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切都是从真实性出发的。
短片是长片叙事的基础,在长片里叙事的要求,短片实践中可做哪些微小的尝试。在导演层面、摄影层面、美术层面、照明层面可以做哪些要求?创作这个东西要和各个技术部门对话,为短片实践做定位,这个短片细核是什么?确立了细核就要在各个方案围绕这个细核去走。
编剧行当是有指向性的。这个指向性即是一个包含传统的舞台剧、电影、电视剧和新媒体视觉等大视频概念的创作。前三种都已经很久了,唯独这个新媒体视觉是基于互联网的出现和人类进入3D时代这一现实变化的。舞台剧讲究的是现场感,演职人员在现场演,观众在下面看,观感是直接的。电影的现场感被取消,只保留了部分的现场感。而所谓新媒体视觉,它的视觉终端基于3.5英寸以上的屏幕,比如我们的智能手机便是一种视频终端播放器。总之,不管是已经有2000年以上历史舞台剧的,还是不超过10年的新媒体视觉,它们共通的地方都是一种对于视听文本的视听化表现方式。基于这些,我们就会明白,对于这一系列的大视频生产所面临的叙事文本,作为编剧要具有的基本技能就是视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