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因素

(二)学校环境因素

1.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

在非公办艺术类高校中,由于没有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程作为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甚至部分学校将体育课程当成可有可无的存在。在个别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不重视的情况下,导致了学校对学生体育课的检测不够完善,课堂质量得不到提高。由于系别与系别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师无法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无法真实地反映其身体素质水平,学生成绩不符合现实状况。在个别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甚至对整个体育都不重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的各项硬件、软件设施得不到满足,导致学校体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更有甚者,连学校体育教学都得不到有序开展。

2.学校缺乏体育场地器材及课外体育活动

由于是艺术类院校,学校的艺术类活动众多,而对应的课外体育活动则较少。学校更加重视与专业课相关的艺术类活动,为之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反之,在一些体育活动上则是能省则省,甚至在一些体育活动上出现艺术表演戏份大于运动本身的情况,运动会也成了一场艺术会演。再加上学生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学生除了每周两个课时的体育课时间以外,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缺乏。再有,由于个别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不够重视,导致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材、器械方面投入不足,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的外在动力不足,这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3.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不重视

按照国家要求,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作为高校每年的一项常规工作,分管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体测工作,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严格按照文件精神执行,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经费投入,及时引进先进的体测设备,为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提高物质基础。然而部分学校执行力度不够或者未按照要求执行,导致教师、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普遍认为体质健康测试可有可无,对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的不重视致使对体质健康检测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体测中心,体测设施设备与体质测测试人员严重缺乏,给体质测试工作带来严重阻碍。另外,部分测试教师在测试时不认真负责,随意填写篡改测试成绩,学生在测试时消极对待,敷衍了事,使得测试成绩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真实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成为走形式,做样子。

4.体育课改存在误区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行“三自主”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顺应了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人学习兴趣。非公办艺术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身体锻炼意识薄弱,身体素质差,对运动锻炼缺乏兴趣的情况,“三自主”教学模式确实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部分艺术类高校中,教师在运用该理念进行教学时却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兴趣上,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整个体育课堂呈现出过分强调学生兴趣,教学内容也呈现出趣味性运动比重越来越大的现状。一些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很有必要的田径运动项目也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难度、危险性且枯燥无趣的原因被老师、学生以及体育课堂所抛弃。

5.学校体育教育系统化不够

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里的体育课程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对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同一运动项目的教学掌握水平不同。因此,当这些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时,由于地区差异,他们对于体育运动项目就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运动水平。由于这些不同,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学生们缺乏维持运动兴趣爱好的运动氛围,渐渐对运动锻炼失去了兴趣。试想,如果学校体育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有着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承上启下,学校体育就不会出现水平差异较大,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也能得到有效的保持与延续,国民体质也会得到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