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Adrian Underhill(1999)曾区分过三种类型的教师:“讲师”“教师”“导师”。“讲师”只懂专业知识而不了解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师” 熟悉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技巧,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导师”除了熟悉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外,还时刻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情感进行教学,师生间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讲授知识的高超艺术和水平不仅在于如何准确、完整、系统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且在于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至于教师如何才能起到“导师”的作用,Adrian Underhill(1999)提出了以下7条建议:(1)注意课堂上倾听学生发言时的方式;(2)注意课堂上讲话的方式;(3)注意课堂上权利的分配;(4)关注课堂活动或小组活动中学生的感受;(5)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观念;(6)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7)注意调控自己内在的情感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研究者对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Arnold,1999;Gilmore,2000;Goleman,1995;Oxford,1999;Earl,1999),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郭书彩,2002;项茂英,2003,郑佩芸,2003;王红,2005)。国内对情感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些成果已经被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然而深入研究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文献并不多见。笔者打算从教师课堂行为的角度探讨教师如何才能起到“导师”的作用,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