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理论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本主义理论是由马斯洛(Abraham Maslow)创立,以罗杰斯(Carl Rogers)为代表,当时被称为继行为学派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主要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价值。“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论点是个人是一个统一、有组织的个体、个人的绝大多数欲望和冲动都是相互关联的。”[1]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生理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包括五个层次。首先是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最先需要的是满足其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是对安全的需求,需要对周边环境有安全感的需要。第三层是爱和归属的需求,即每个人在满足了前两个需要之后,便会想要爱人和被爱,找到归属感。紧接着便是自尊的需求,想要获得他人和自己的尊重。最高层级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每个人在满足了前四个需要之后,便会想要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理论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一门课除了教师、教材、教学材料外,最主要的主体还是一个个个性差异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作为人的需求层次,那学生必定不会投入教学活动之中,也势必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是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